三方面战略性转型 推动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2021-06-16 10:52:06 浏览:36524 来源:
文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
在日前举行的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年春季会议上表示,新科技革命将重塑各国经济竞争力的消长和全球竞争格局。我国应该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在创新战略、创新路径、创新政策三个层面进行战略性转型调整。
王一鸣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影响大变局的一个关键变量。新科技革命将重塑各国经济竞争力的消长和全球竞争格局,也在改变原有的全球分工结构。争夺科技创新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战略高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同时,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重大原始创新偏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还不强,比如高端芯片、工业软件、新材料、关键核心部件还受制于人;科技领军人才偏少,人才激励机制还不到位。”王一鸣说。
王一鸣指出,按照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在创新战略、创新路径、创新政策三个层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一,创新战略层面,要从过去以技术追赶为主,转向形成局部优势。改革开放后,由于起点比较低,科技创新主要采取技术追赶战略,即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导致自己的核心技术、原创能力不足。我们需要在战略层面进行相应调整,在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形成局部优势,掌握主动权。
第二,在创新路径上,从过去的终端产品的创新优势转向更多的中间品的创新优势。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终端产品,比如,核电、高铁、通信设备等产业领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国际竞争优势。但是,在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中间品,比如,芯片、关键原材料、工业软件领域,我们的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提升这些中间品的创新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与终端产品相比,中间品的专业化程度更高,技术迭代更快,产品的研发往往基于基础研究的突破,需要长期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如何在中间品领域取得突破,也成为未来创新成功的关键。
第三,在创新政策上,要从过去注重集成创新转向原始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需求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十四五”规划明确,用五年时间,将基础研究占R&D的比重从过去的6%左右提高到8%。在基础研究领域,要聚焦于一些已具备优势的领域,通过国家的战略资源配置寻求更大的突破;要在原创性的、引领性的技术领域实现科技攻关,通过科技攻关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此外还要实现产业化,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培育一批创新型的领军企业;最后,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十四五”时期要培育一批高端的一流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