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提高金融机构稳健性 强化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2020-09-21 10:44:03 浏览:14396 来源:
文|王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在多重压力之下,我国经济增长实现由负转正实属不易,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上半年为企业出台的各项纾困政策密不可分,其中,金融政策的密集出台更是为企业恢复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从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五项措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2019年相比,2020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经济发展也不能“独善其身”,帮助企业妥善应对疫情冲击,成为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一直是降成本工作的重点,在特殊时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具体措施与往年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王洋认为,今年以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措施的精细化、精准性、综合性及政策目标的可量化性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畅通金融和实体经济传导渠道。灵活运用降准、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做好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和新增的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的政策衔接。
二是推动政府融资担保基金与市场化机构合作,放大政策金融的效果。今年要通过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批量担保贷款合作,实现4000亿元新增再担保业务规模。
三是充分发挥定向工具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制造业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贸企业等经济薄弱环节。延长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长期融资,以及对外向型企业、服务业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的信贷支持。
四是大力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工具和模式。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推广“信易贷”模式和“银税互动”,探索推进用银行保函、保险等方式缴纳保证金。
在王洋看来,今年上半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果显著。在宽货币、宽信用政策作用下,金融机构克服了经济下行带来的信用自发收缩,实现了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上升。
数据显示,2020年二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8%,增速分别比去年末高出0.9个和2.1个百分点,且呈现持续上行的态势。今年上半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0.8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12.3万亿元,均创下历史最高值。
尽管上半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金融风险常在,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风险的警惕。中国银保监会此前强调,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潜在风险依然较大,要保持清醒,冷静研判,未雨绸缪。要提早谋划应对银行业不良资产大幅增长,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严格资产质量分类,做实利润、提足拨备、补充资本,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王洋认为,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仍会面临不少挑战,下半年要警惕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不良资产有回升压力,个别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有可能升级,或将影响到银行投放信贷的能力和意愿。第二,在经济结构方面,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仍须加力。第三,对资金流向的管控压力增大。今年以来,房地产价格仍在高位,部分热点城市在疫情冲击下房价仍在明显回升,购房者对房价上涨预期仍然较为强烈。此外,3月下旬以来,A股市场成交持续放量,投资杠杆率上升。由此来看,楼市和股市可能会吸纳本应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造成金融风险累积。
而对于下半年如何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王洋表示,应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对“六稳”“六保”的支撑作用,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完善和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抑制资金空转和违规流入股市和楼市。同时,加大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稳步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的稳健性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