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钟:全社会都要保护好医生的善良
2019-06-18 15:31:44 浏览:11720 来源:
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袁钟在去医院做培训前总要先提出这样的思考题:为什么说“医院院长是社会活动家而不是企业家”?为什么说“办医院重要的是让员工成为最受尊敬的人”?为什么说“医院是政府和社会善良的面目”?如何动员全社会理解医疗、尊重医疗、支持医疗?这一个个“为什么”背后,究竟折射出怎样的医疗现状,蕴含了哪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期,我们邀请袁钟老师做客“人文会客厅”,聆听他对于医院本质、医学目的以及实践路径所作的观察与思考。
医院发展要动员社会力量给予支持
记者 今年春节,网上曾曝出河南项城市某卫生院在医院门口张贴生意兴隆春联的事,一时间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引发舆论热议。尽管卫生院随后发布致歉声明,但事实上对卫生院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您看来,这样的生意兴隆对联为什么会让公众觉得难以接受? 袁钟:这类对联之所以令人难以接受,是因为把医院等同于一般的生意场所了。医院的公益性价值追求和医学人道主义的行善宗旨,是自医院诞生、发展至今的一贯传统。尽管当代医院的任务日益复杂和多元,医院会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不断改变自己的办院形式,但它人道主义的行善宗旨不应该动摇。这也是公众对于医疗机构的期待。所以,当你听到某家医院的院长将能创收的骨科主任叫“刘三亿”,妇科主任叫“张二亿”时,你会很不舒服。同样,在“双十一”,当你看到一家民营医院打出广告,说“今天生孩子打八折”时,你也会很难受。你会发现,以救死扶伤为崇高职业追求的医学伦理在这里变为经济学伦理了。 的确,现实中,在某些人眼里,医疗就是交易:医生不就是靠知识和技术换钱吗?对此,我想问一下,如果你在火车上突然倒下了,要请学医的来救你,这个行为是交易吗?你要先给我多少钱,我才会去救你呢? 记者 现在社会上很多对医院管理方面的培训是按照企业化方向培训的,很多院长都被培养成企业家了。那么,您认为医院院长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定位? 袁钟:我在清华大学曾给70多位院长上过课。我问他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把医院当企业的请举手。马上有十几位院长举手。我说,既然你说医院是企业,那患者是不是就应该是顾客?他们都不说话了。承认患者是顾客,那就是买卖了。下面我又问他们,你是院长,你敢不敢在医院门口,对每个患者说“欢迎光临”,然后每个患者走的时候再说一句“欢迎下次光临”?我们能把医疗当做交易,把生命当做商品吗? 市场经济有两个特点,第一,客户最大化。假如有一个医院叫某某市人民医院,我是这家医院的院长,那么如果单纯是遵循市场规律的话,我的目标就是让某某市的人都最好成为我的病人。第二个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谁来找我看病,我就希望你是大病,因为治疗大病可以有很高的利润。我们的医疗定位能简单遵循这样的市场逻辑吗?显然不能。 一些院长说,现在自己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挣钱养活大家。的确,医院的筹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公立医院,政府是要投入的,社会也应该给医院以资金支持。解放前的医院院长和校长往往同时也是社会活动家。什么叫社会活动家?说直白一点,就是向政府和社会筹钱办院、办校的。医院也设有专门的募款委员会,主要面向社会募款办院。 这些年,我一直在呼吁医院要建立慈善基金。这个事非常重要。我曾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基金会的秘书长,参加过全国376所大学基金会参与的会议。令我遗憾的是,全国只有10所医学院校参加。国内教育界都很善于募集基金来发展教育,但我们医学界对慈善基金的认识和利用还远远不够。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中山市,连续32年举行慈善万人行活动,专门给医疗卫生机构捐款。在2019年2月19日开展的慈善万人行活动中,市、镇红十字会共收到认捐款物10823万元。我在北京也曾连续三年举办过慈善募捐晚会,著名演员葛优、张国立、陈佩斯、易中天、周国平等人都来支持过。 平时在医院,我总是鼓励每一个科室都应该有爱心小屋,请义工、志愿者来和癌症患者、儿童患者、老年患者等一起坐一坐,讲讲故事,唱唱歌。我对院长们说,你们要懂得怎么动员有影响力的人来医院做义工。 我们这个行业亟待增强和社会、政府的沟通,要向社会充分展现医疗公益性的慈善价值追求,否则社会公众就会对你充满警惕和误解。所以,我建议医院应该有一个战略发展委员会,把医院大门敞开,让更多的人去关心医院的发展,为医院的发展出谋划策。 在国外,很多医院从一进门开始,墙上刻着的全是捐款人的姓名。得道多助,医院发展就是要动员社会力量来给予支持。 国内也应该开展“理解医学”的活动 记者 您刚才提到的医生、医院要善于与社会大众沟通特别重要。这些年,很多医院和医生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个问题,为此,也做了很多努力。在您看来,医疗界如何做才能做得更好? 袁钟:学医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靠知识、技术吃饭,不求人。其优点是很独立,缺点就是容易形成封闭,造成与社会沟通困难。医患沟通困难,严重的就会被动挨骂,甚至引发激烈的医患冲突。英国曾开展过一个叫“理解科学”的运动。我认为,国内也应该开展“理解医学”的活动。没有理解又何谈对医生的尊重?学医的很苦,医生很累,但是医生都不太爱说话。我认识很多医生朋友。今年春节结束,我去一些医院看了一下,看到医生累得简直是让人心疼,没空吃中饭,没空吃晚饭,不停地在救治病人……什么人能一天到晚不休息、不吃饭?什么人一天要做十多个小时的手术?只有医生啊! 有一次我去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眼前的场景看得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一个女医生正在救病人。这个病人突然吐她一脸污秽,但女医生根本不在乎,继续抢救。我当时脑子里就在想,这就叫医生啊!每天面对鲜血淋漓、皮开肉绽、屎尿成河……我认识的一个高级干部给我打电话说,袁老师,我的老丈人癌症晚期,我真的没法看下去了,你帮我找家医院收住他吧!我们很多的病人,其患病的状态连家属都看不下去了,但医护人员必须天天面对各种痛苦和不堪。你能说医生这个职业不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吗?这些东西能用交易和金钱去衡量吗?我对院长说,这些真实的、感人的、令人震撼的场景为什么不大张旗鼓地向公众传播呢? 多劳多得要和多爱多得相结合 记者 如何增进医患互信,改善医患关系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而时下很多针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也在强调如何更有效地防范可能的冲突,更好地保护自己。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袁钟:上次在陕西听一位老医生讲课,他讲医患关系,讲了一个半小时,就反复重复一句话:要警惕病人。我想,我们面对患者,决不能简单地用法律的思维来画线(自我保护,防范对方)。我们都不想有医患纠纷,那怎么才能不出现医患纠纷,是去警惕、防范病人还是去爱病人,哪一个医患纠纷会更少? 我总是倡导多劳多得和多爱多得相结合。我对有些院长说,你们不妨在医院门外,放一个密封的录音亭。不要在医院里面调查患者的满意度,你要看看病人离开医院之后,他会怎么说,是会由衷地感谢,还是会抱怨、指责。我对院长说,一个医生如果看10个病人,有一半以上是真心赞美他,记住,一定要给他多多奖励。这就是多爱多得。 我们知道,很多疾病都会有好几个治疗方法,但其中可能只有一个是最“善”的:让病人少掏点钱,效果更好一些,但相应地,医生也因此会更辛苦一点,担的风险也会更大一些。医生职业是个良心活。面对现实中很多复杂的难题,如何选择、如何决策,很多情况下不是哪条法律、哪个规则可以决定的,医生用哪个方法救命往往是和爱、和良知相关的。 所以,我特别希望全社会都能够保护好医生的善良,千万不要再让医生牺牲善良才能获得正当权利。我们的政策设计,来自政府、社会的支持都是要让医生变得越善良越好! 记者 今年,我们即将迎来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我们都期望,全社会都要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那么,在您看来,尊医重卫最核心的体现是什么? 袁钟:尊医重卫最核心的就是全社会都要努力为培育好医生成长的环境而努力。清华大学曾有一个老师说,袁老师,你讲要让老百姓尊重医生,特别是各级领导要尊重医疗、尊重医生,你要说出让人肯接受的理由。我说我就讲一个事情:人总有老了、病了的时候,那么,当你们老了想落到什么样的医生怀里?如果你想落到好医生的怀抱里,那么,你是否现在就要创造好医生成长的条件?什么是好医生,就是能为病人着想,爱病人、帮助病人的医生。如果你的管理方式是不仅不给医院拨钱,而且还要让医生挣钱,还能有好医生吗? 某地的一个县委书记,患了感冒都要到北京协和医院来看,对当地医院完全没有信心。如果各级领导真正爱当地老百姓,就要努力让医院成为真正有公益性的医院,就要选有爱心的院长,就要为当地老百姓培养更多的好医生,我说的“好”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有件事我特别感动:有一次去深圳龙岗区讲课,我第一次发现,我左边坐着区委书记,右边坐着区长。我说你们俩怎么参加医院的培训啊?他们说,过去对医疗不够重视,让医生付出了很多,很后悔。现在只要医院有活动,什么医师节、护士节我们都要来,他们的培训我们也都要来参加。 医院的管理是政府的责任。我们的各级政府应该切实地把医疗作为民生工程,而不是作为产业来抓。我特别希望抓医疗就像治理污染一样,如果一个地方领导在民生工程上不掏钱,让医生去挣钱,这就是污染,必须制止。 袁钟简介:医学博士,专业中国医学史,研究方向医学与哲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编审,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现任国家卫健委生命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人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总干事,北京协和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还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继教学院主讲教师。长期从事中西医比较史研究、医学与哲学、宗教研究、医学伦理学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图书奖,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