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院士:新形势下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2019-06-05 17:29:28 浏览:13256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王永炎1 田金洲2通讯作者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

国际合作研究已经成为重大疾病科技攻关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好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一个突出、关键的问题。2018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举办的首届中医药传承与现代化国际高峰论坛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中医药法》的颁布带来了中医药发展的新机遇,中医药事业发展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对立与统一性。本文重点从理念层面,回归中国原创思维,直面高概念大数据后现代的创新思路,提出一些建议,供中医学人参考。

1

中医学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

医学是人学,无分中西,以人为本,在自然哲学引领下一切以“人”为对象的学问皆与医学相关。人有生必有死,医学是研究生命的,医生为由死向生的延续预期,求和缓顺自然,尽享天年。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亲历现场,聆听患者的痛苦烦畏,有同理心归属感,为减轻痛苦恢复健康是神圣的职责。《黄帝内经》云:“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乃去,而尽终其天年。”回首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宪章将健康定义为:“完全的身体、社会和心理健康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将医学视为“人学”。WHO将传统医学定义为:“基于不同文化所固有的理论、信念和经验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总和。无论可以解释还是不可解释,用以维护健康、预防、诊断、改善和治疗身体和精神疾病。”中医药学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是科技成果与人文准则相融合的医学,是当今世界拥有中华文化浸润滋养最完整的从未断裂的传统医学,在中华民族繁衍史上居功至伟,经历过无数次瘟疫肆疟,从未发生灭族迁徒。

2

中医学蕴含高概念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我国正经历着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而墨子号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将我们带入了量子革新第二阶段,使我国从信息科学的跟随者跃升为领路者之一。尤其是单光量子不可分割与量子态无需重复,为从中医学与生命科学基础原理深化宏观研究拓宽了时空。进入到高概念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科学与人文的整合、系统复杂性与关联性整合、坚守民族优秀特质的文化与兼收容纳异族他国文化养分的整合。中医学正是蕴含这些特征的传统医学,尤其拥有的医学伦理学等人文内涵,在当今医疗服务现实下尤为重要。

综览今天全球的主题是经济,应重视经济冲击着文化,人类价值观的异化。然而,经济学允许的若干事,医学不允许。要重塑医德,杜绝医患买方卖方的关系,再造医患道德共同体。20世纪科技进步促进了诊断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来某些医生的傲漫冷漠,造成医患疏离现象,技术进步了而医生离病人越来越远了,是一种不该有的现实。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人文医学的淡化、简化和异化,因此,有必要重提儒家的“仁德”,道家的“无、朴”,佛家“识心见性”的国学文化,践履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学习推广本世纪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利塔·卡融(Rita Charon)的“叙事医学”,强化医学伦理学,重视认知、情绪心理障碍对疾病的影响,均是防治脑重大疾病的必要措施。

大数据技术,依据医学诊疗的临床价值、科技因子、经济效益对诊断、技术、药物做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等数据搜集、归纳予以再评价获取共识疗效。共识疗效是医患确认、中医西医认同、国际医界首肯的具有学术影响力的疗效,这就是中医临床的目标即是硬实力。

3

中医学理论“始源”:河图洛书太极图与系统关联性

中医理论(阴阳/五行)始源于尚无文字的河图洛书(见图1)。河图洛书与太极图是尚无文字史前中国古代科学、哲学的“始源”,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的早熟早慧的一脉相传的国学的开端。有如三江源头,始源清澈,则分支才能常流常清。任何学科均需要重视“始源”的传承与创新。后现代的医学研究总体规律是符合公理顺自然,合规律性;利民生,合目的性;能以数学表达;无论科研结论抑或假说证实要通过时间实践的检验。

1559726882101378.jpg

河图示○点为阳,●点为阴。人踞中,面南背北,左东右西。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北方壬癸水;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南方丙丁火;天三生水,地八成之,东方甲乙木;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西方庚辛金;中央天五,向南向北各阴五戊已土。洛书示阳一、三、七、九左旋;阴二、六、八、四右旋,中央为阳五;左旋生木生火,右旋生金生水,以阳五中和之气升降浮沉,成圆运动。中央属土,与脾胃相应,主中央枢轴;东方属木,与肝胆相应,南方属火,与心小肠相应;西方属金,与肺大肠相应。所谓主中央输四旁的圆运动。

河图洛书是阴阳五行学说的源头,图中白点○示阳象为太阳照射地面的光和热;黑点●是阴象无可见光,静态当属寒呈玄色。它反映了大自然与人机体的宇宙时空认知的范畴(见表1)。

1559726887716220.jpg

阴阳五行学说将自然时空与人体器官生理心理可用数学表达,上极限为1,其中间1/2为0.5,下极限亦然;从外向内第1圈为从东方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示时间;第2圈示24节气;内圈木火土金水;上半与左半为阳,下半与右半为阴;表达了阴阳时空(见图2)。

1559726902910337.jpg

1559726906104003.jpg

图3为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图。冲气是中和之气,理解为动力如谷气、天阳之气、气立、气势、风骨等。太极图分阴阳二气,阴中有阳,即白点,称鱼眼;阳中有阴,即黑点,称鱼眼;阴阳二气化合而生万物。阴阳是一个整体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转化,永远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2个方面。阴鱼阳鱼互抱,阴眼阳眼为内动力,冲气为外驱力,太极至无极是运动的球体,混沌一气一元和合,无中生有,以红色与黑色的鱼代表万物,内部是边际不清的灰黑玄色。它表达了流转变化的整体观,象思维背景下系统复杂性与关联性,是中华民族古代贤哲的智慧。

对太极图与河图洛书的诠释与数学表达结合,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哲理数学。首先它与阴阳的概念结合创造了“象数结合的全息太极图”,再者与五行学说结合创建了“天人相应的圆运动图”,为中医药学提供了科学基础。哲理数学表达宇宙万物发展变化规律消长对称与正反相抵规律统摄万物发展的全过程;顺逆转化与物极则反决定发展变化总趋势,差异永存与性状无穷是万物的整体之象,综观万物变化的公理是“象数意”的融通。

4

重视传承,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回归象思维,“集道为虚”而“道通为一”,一元和合尚一尚同的哲学,始于混沌,依上极限和下极限的圆运动复归于混沌,大象无形,无生于有,“无、朴”“仁、德”“识心见性”当是太虚原象的心悟、开悟,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老庄之学以“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常事即视听嗅味触感知的具象诸如舌象、脉象、证象等。辨证论治从象开端,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据证言病、病证结合、方证相应。非常系指情绪、认知、理解、联想等心理范畴,而心灵哲学属太虚原象,“观”属心悟的范畴。因此,对人体的生理心理要有唯心史观的认知。道是总规律,道生一、一生二,阴阳为天地之道,形立而神生。既往称中医理论基础构建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并不全面,应该是非“唯唯物”史观,尤其在脑重大疾病防治过程中,重视心理障碍对疾病的影响,调养心身怡情养性,将叙事医学的聆听患者的痛苦,亲临现场,归属抚慰要落在实处。

惊悉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于2018年3年14日病逝哀婉悲痛之后,对于霍金先生提出的宇宙黑洞假说再度思考。黑洞无可见光,其中暗物质粒子体积小而质量高呈非线性、不规则运动,其动态非欧几里德几何学与狄拉克方程等数学方法所能解。黑洞假说的提出,霍金曾讲过受到中国老子学说的启示,我思索多年不得其解,反复读《道德经》后突然觉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似有关联,玄为黑色,玄之又玄有太虚原象,让人们懂得不可知是不可知的不知之知,众妙之门的门是老子示意为黑红字,这是在有可见光的视域中,如无可见光时门内之物是众妙之玄。回首20世纪我国科技界普遍推崇逻辑概念思维二元对立的还原论,科研多以试错的方法,忽略了原象思维的创生性。届时欧州的科学家哲学家从尼采、叔本华到海德格尔、胡塞尔等崇尚与研究老庄之学,提出天地人神四位一体化,以象筑境、境以扬神、重视易学,象数融合,象以尽意,为整体观与多元相关的复杂系统研究创建了哲学基础。

当今,量子革命第二阶段的深化鼎新,物质基本粒子无限可分与求证可重复可复制是唯一的科学证据被动摇了!由此启迪了结构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整合研究,合成生物学的兴起给生命科学与药学天然产物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同时也为重大脑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拓宽了时空。针对人体疾病与复方药物两个复杂巨系统,从形态、功能、信息、应力系统相关性,做多靶点多元化研究求索新的方法学。近期对药物研究的化学生物学与对机体代谢的生物化学的整合为多基因组学、蛋白质组、代谢组、表型组整合模块的整体设计分层次分学科的还原性研究再度整合的系统性研究创造了条件。这种中医复方多基因组模块药理学研究,符合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形而上曰道,形而下曰器,即整体观指导的系统相关性的描述研究。

21世纪是脑科学的时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都离不开对人类思维的深刻理解和洞见。对人脑新的理解会带来脑重大疾病防治思路的变化和革命。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卒中后痴呆(post stroke dementia,PSD)、癫痫(epilepsy)、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等重大脑病的研究也会出现不同以往的新局面,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在微观分析上的更加深入反而加深了对宏观功能状态的理解,也带来了全新治疗方式的应用,比如神经变性病的外科治疗或物理疗法。科学理论的突破为人们更好的理解中医药防治方法带来了新机遇。当然,不同科学体系之间的矛盾和碰撞也不可避免。

综合上述,本文重点从理念层面发表了一些不成熟的学术观点,渴望学者赐教。文中简述的中医学所拥有的科学与人文属性、所蕴含的高概念时代的特征、所始源的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以及象思维等元素,有助于我们从唯物史观中进行非唯物思考,使我们在应对重大慢性疾病时,既要追求“术”的创新,以治疗身体和精神疾病,又不忽视“道”的传承,以整合人文、象数、多元、整体和系统等要素,使医学回归本源,在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中发挥更大作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健康中国促进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备案:京ICP备19034875号-1,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7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