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补齐核心技术短板
2019-06-03 16:13:05 浏览:13454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创新已经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企业作为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主要载体,也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那么,应该如何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环境政府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大力度?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特别策划刊发此组报道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丽娟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使之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再次部署了促进创新发展的措施,提出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作用更大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
此次会议指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要求加大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创新政策落实力度。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完善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发展创投、风投等基金,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例来支持企业创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小企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马淑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在目前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创新对于中国的企业更为重要,因为以后再想通过收购、兼并这种途径获得尖端技术越来越难,必须要依靠自主创新。
之所以要强调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马淑萍认为,是因为企业和市场最接近,很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都需要和市场结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很大。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就此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我国制造业要真正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必须扭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个“牛鼻子”,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问题,关键是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他介绍,近年来,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目前,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超过四成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83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专利质量也同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样的成就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多年来高度重视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致力于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完善政府采购、首台(套)保险补偿、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鼓励政策,推进“双创”平台建设等等。
政府的支持要遵循创新规律
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在研发创新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欧美等国仍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多项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世界第20位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左右,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于40%,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自主品牌出口在10%左右。2018福布斯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榜中,我国入围企业仅有7家。
在目前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的情况下,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会让我们的企业很被动。马淑萍认为,政府这几年确实对优化创新环境投入很大,建立了多个双创示范基地,财政补贴的支持力度也很大,这些措施使企业的创新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目前有评估结果显示,激发企业创新能力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我觉得可能还是要尊重创新发展的规律,就是在创新的基础阶段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后期产业化、市场化时要多支持企业。”她认为。
马淑萍进一步解释,创新的基础阶段,一般是以理论创新为主,这个阶段的创新成本比较大,风险也大。一些跨国公司,或者像华为这些优秀的企业有能力做,但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做。所以这个阶段需要国家承担费用,需要加大对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的支持。
到了创新产业化、市场化这个阶段,就要以企业为主体。因为企业最了解市场需求,能够有针对性地搞创新,研发产品。因此这个阶段要更多地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马淑萍认为,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政府还要在两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方面是要加大发展创新平台的力度。这些平台要建立起由企业牵头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以解决一些“卡脖子”的产品应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普惠性政策的支持力度。现在很多支持政策都是有针对性的,涉及面比较窄,但是创新涉及的领域很多,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很难找到申请渠道,因此政府还是应该多一些普惠性的政策来支持这些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服务。中小企业因资金短缺,创新意识较低,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一直比较严重。中小企业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来讲至关重要,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来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今年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王志军表示,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采取四方面的措施,来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一是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二是开展“互联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培育行动;三是推动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四是强化中小企业创新公共服务。
马淑萍认为,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她认为,一些大企业的产品需要很多配套产品,而生产配套产品的企业往往都是一些中小企业,如果这些中小企业的生产能力较差,就会影响大企业产品的质量,因此龙头企业必须帮助这些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水平。
“龙头企业要通过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向中小企业输送一些技术,或者通过中小企业一起研发等形式来提高整体产业链的水平。”她表示。
马淑萍认为,在这过程中,政府实际上就是起到一个引导和组织协调的作用。支持这些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也间接起到优化创新环境的作用。“这样做的效果要比政府直接介入好一些,政府起好监督协调的作用,做好创新服务就可以了。”
图片来源/新华社
■记者观察
扭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牛鼻子”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陈婧
在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是否会倒逼中国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提升?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我国制造业要真正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必须扭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个‘牛鼻子’,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问题,关键是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王志军表示,一方面,应当建立健全基础研究支撑体系。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的前瞻部署,推动不同领域创新要素有效对接,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引导技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同时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健全技术创新基金运行机制,引导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领域投入。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产业创新生态体系。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攻关。面向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建设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为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惩罚力度,为产业协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能力不断提升,效果也越来越显著。“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得到完善。”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负责人杨咸武表示,“要特别提出的是,2017年我国13.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了9000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68%。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强度普遍达到了3%,明显高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7年的平均水平。”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已经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杨咸武表示,2018年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约2万亿元,占GDP的2.18%。科技创新的投入使得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成效都逐步显现出来。
据了解,近日,多地下发文件,积极落实促进企业创新的举措。例如,重庆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企业创新有关工作的通知》,从培育科技企业、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促进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优化布局创新型园区、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强化人才支撑六个方面制定了重点任务促进企业创新。
河北省启动2019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申报推荐工作,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加快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此外,多地也在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和发展,并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企业列为发展重点,力促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例如深圳出台政策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重点突破,企业营收首次过亿元可获百万元奖金;山东提出要实施10大智能提升工程,重点是突破智能芯片、软件等核心技术产品。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除了企业自身下苦功之外,政策上也应给予全面支持。杨咸武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联合有关部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企业加快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现有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有关政策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强化科技工作和财政金融工作的衔接,多方位加强科技投入;进一步壮大“一高一小”企业规模,同时通过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培育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据统计,2017年我国156个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达到33.2万亿元,占我国GDP比重的11.5%。特别是在工业产出、制造业方面是我国的一个主要阵地。其中,高新区集聚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38%,聚集度很高。未来,将进一步发挥国家高新区引领和示范作用。”杨咸武说。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专家点评
多措并举助力企业创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教授 余淼杰
创新对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凸显,因为目前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面临老龄化挑战、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此外,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中国企业为了在国际上处于有利竞争的位置,必须通过创新来实现。
目前,企业创新面临的最大瓶颈是缺乏人才,美国创新能力之所以强是因为各地通过各种政策吸引人才,使得人才供给充裕。政策角度应当为人才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特别是处在重要和敏感行业的尖端科技人才,加以必要的激励,使其能够安心投身创新。
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创新能力的措施,推进产业提质升级。我认为,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国家应当大力鼓励企业投入研发,对研发投入在税收方面应该给予优惠,甚至是免于征税,在会计制度上确保研发的实施,给企业更多资金投入到创新中去。
二是银行对企业的创新行为应该加以支持。被确认为专门用于企业创新的投入可以提供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利息与市场的差异可以由国家加以扶持。
三是国家可以投入专项资金,扶持核心产业、核心部门的创新。
在此前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也再次强调应当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我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工业化三化融合,如果只有城镇化,没有工业化的话,大量居民涌入城镇中来,并没有就业,就会造成贫民窟。而如果只有工业化跟城镇化的话,将会停留在比较低端的制造业环节,或者说产品附加值不会太高,贸易成本较大。此外,信息化作为一种软的基础设施,可以降低贸易成本,有利于市场扩大。
因此,三化融合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创新是实现三化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创新应该体现在向智能、绿色、服务型制造业等方面升级,而不是停留在原来附加值较低的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完善创新体系,推动重大科研设施、基础研究平台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也尤为重要。需要强调的是,必须加快加深工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深度合作,因为科研机构、高校作为基础性的研究平台,能够根据不同的产业需求,做专项的研究、定位。将研究的成果快速转化为对工业的利用,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升。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有两条路,一条路是自主研发,这是中国经济能否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核心因素。中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或是中国创造。
企业自主研发分为两类,一是工序改进,二是新产品的研发,企业应该根据自己不同的规模、不同的绩效来决定,到底是参与到工序的改进,还是新产品的研发。通常对中小企业而言,通过工序改进比较容易实现创新来提升企业的绩效,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研发能量较强的大中型企业而言,应该加深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努力在新产品的创新上多下功夫,只有这样,中国的这一部分企业才能走到全球的最前沿、最高端。
另一条路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中,一种方式是通过进口更多资本品以及高科技中间品,从中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成果转化、吸收和运用,另一种方式是企业主动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特别是到对华友好、科技比较先进的西欧、日本、韩国等国投资,引进先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