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因素叠加 苏州制造业稳中求变
2019-05-29 17:47:14 浏览:12830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率先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型城市,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连续五年超过3万亿元。
图片来源:苏州工业园区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毛晶慧 曹阳 龙昊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传统的苏州印记,是张继诗词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苏绣、评弹、园林;而现代的苏州印象,则是位居全国城市第7位的耀眼GDP。 作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率先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型城市,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连续五年超过3万亿元,苏州已是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随着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国内部分城市的强势崛起,苏州制造业走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外贸环境总体平稳 挑战机遇并存 苏州作为外向型经济城市,经济结构具有显著的出口导向型特征。而美国是苏州最大的贸易市场、重要的外资来源和最集中的高科技境外投资目的地。“中美贸易摩擦将会对苏州经济的运行带来一些压力。”日前,苏州市政府研究室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坦言。 记者在苏州走访时发现,在中美贸易摩擦压力下,不少制造业企业出现了“抢订单”“逆增长”的现象,即美国客户提前将未来一段时间所需的产品下订单给中国的企业,所以,2018年苏州外贸进出口反而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总体走势。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苏州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54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苏州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最大程度化解中美贸易摩擦对企业的影响。”苏州市商务局外企处处长顾溪向调研组介绍了以下四点应对措施。 其一,以外资企业期待和需求为导向,精准施策破解“堵点”、“痛点”,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其二,切实落实外资国民待遇。利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大利好,借鉴复制上海等地先进做法,为外资主体平等享受准入后国民待遇提供更全面的制度保障;其三,切实提升企业服务水平,科学合理解决企业客观困难;其四,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指导外资企业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服务进出口等方式有效应对贸易摩擦。 2018年,苏州市全年环保投入664亿元。 图片来源:新华社 统一环保标准 降低企业投资成本 “2018年江苏环保督查的力度比较大,关停了一些中小企业,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也受到了影响。”苏州一家新材料生产企业经营者告诉记者,让他们感到困惑的是,有的环保标准不统一,造成企业重复投资,成本增大。 据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了解,苏州作为制造业基地,存在着一些生态风险隐患,2018年苏州市按照省里部署,积极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但在污染治理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保标准没有明确统一,有些政策出现朝令夕改的现象,导致企业在整改过程中存在困惑。 “不只是企业困惑,基层环保部门也困惑,上面只提政策要求,缺乏后续跟进配套措施。”苏州市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人员坦言。 对此,苏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给出建议:其一,要严格标准发布,不能频繁调整,造成企业重复投资;其二,要科学规划配套基础设施,要和企业产能及污染物排放处置相匹配;其三,要明确各类工业区产业定位,从而实现污染物处置效益最大化;其四,加大科技创新,降低企业环境管理成本。 据悉,2018年,苏州市全年环保投入664亿元。据2018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苏州市全年劝退、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建设项目358个,涉及投资额32.9亿元。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治理项目1256项。淘汰低端落后化工企业260家,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35425家。 “这些均为产业的转型发展腾挪了空间。”苏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 2019中新(苏州)金融科技应用博览会。 图片来源:苏州工业园区 着力融资难题 “三大平台”雪中送炭 “现在民营企业存在各种融资问题,有的企业不得不质押自己的资产来融资。”苏州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对此,苏州市出台了系统配套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向小微企业,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的综合金融服务机制,已取得初步成效。”苏州市金融办负责人刘钟潇告诉记者。 据刘钟潇介绍,苏州市通过财政奖励、贷款风险补偿等方式建立了“三大平台”服务机制。一是建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二是建立地方企业征信系统,有效解决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三是通过总行在苏州一级分支机构内部建立专营机构,对接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征信平台,专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据悉,在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上有二十项金融政策。其中,有一个“信保贷”产品,政府设立了规模10亿元的信用保证基金,与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以65∶20∶15的比例共担风险。因为是纯信用借款,企业不再需要向银行提供抵押物,诸如此类的政策措施解决了部分企业“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 改革税收征管制度 破解减税降费难题 记者在苏州调研时发现,除了融资问题,中小企业提及最多的还有减免税费方面的期盼。 “应该适当降低小规模纳税人享受免税优惠的门槛。”苏州市一家外贸加工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目前规定的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的小微企业标准过低,没有充分考虑行业差距的因素。 据了解,目前政策规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按季纳税9万元),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按季纳税9万元)的,可分别享受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优惠政策。 “这个标准的确有些低,部分行业的企业可能享受不到税收优惠政策。”国家税务总局苏州市税务局所得税科负责人杨岚对此建议,可适当提高小微企业享受免税优惠标准,让更多小微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此外,有业内人士提出,将贷款利息纳入抵扣范围。据悉,根据营改增政策规定,纳税人接受贷款服务向贷款方支付的有关费用不能抵扣进项税额。这意味着,企业所支付的贷款利息和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在营改增之后需要交纳6%的增值税,且不能抵扣。这对于成长发展期、资金密集型企业而言,每年支付的利息费用通常是巨额的,这部分费用无法抵扣无疑会增加企业流转税负。 对此,苏州税务局杨岚建议,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小企业等纳税人,放开贷款服务抵扣政策,将贷款利息和直接相关费用纳入抵扣范围,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重点行业整体竞争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据调研组了解,2019年1月30日,江苏出台了贯彻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经苏州市税务局测算,落实减税政策预计将为全市小微企业减负40亿元以上。 苏州工业园区率先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 图片来源:苏州工业园区 创新驱动 探索绿色制造全新路径 苏州是乡镇企业的策源地之一,其率先在民营经济发展上迈出新步伐。“近年来,苏州市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了充满活力的产业创新发展环境,让民营企业家有了‘定盘星’、吃了‘定心丸’。”苏州市经信委副主任黄雪勋对记者说。 据介绍,2015年,苏州经信委在江苏省率先建立了“苏州市专精特新企业导向指标评价体系”,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工程。试行3年多来,每年滚动入库培育企业1500余家。由苏州市培育、推荐申报的国家级单项冠军、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改革开放40年来,苏州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已然是江苏省的先行军和排头兵,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在苏州谋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苏州市经信委探索出一条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全新路径。据黄雪勋介绍,2016年,苏州在全国率先建立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大数据平台与工业企业综合评价体系,以市场和行政相结合的手段正向激励、反向倒逼企业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017年,这一做法被江苏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据记者了解,苏州市目前已完成对3万多家规上工业企业和占地3亩以上的规下工业企业的综合评价,对企业进行分类施策(分为A、B、C、D类),即优先发展A类企业、支持发展B类企业、提升发展C类企业、限制发展D类企业,资源要素优先向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的企业倾斜。 据悉,到2020年,苏州市所有工业企业将纳入该综合评价体系。苏州市经信委副主任黄雪勋表示,该评价体系是把“亩产论英雄”和“创新论英雄”相结合,用科学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企业发展质量效益,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其目的就是引导企业绿色高效发展,把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更好结合起来,真正促进企业下定决心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黄雪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