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健康7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
2019-05-07 18:08:14 浏览:11996 来源:学习时报
学习时报2019年5月6日第1版发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作为深化医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一以贯之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价值取向,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实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健康中国建设新征程,统筹谋划、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中央层面卫生健康政策文件近60个,各部门出台配套文件260多个。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五项制度逐步完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搭建,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至新世纪以来最低水平,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已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质量、效率和满意度持续提高。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人民群众在看病就医方面还有一些不满意的事情。必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基本原则,更加聚焦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突出问题,让卫生健康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病有所医”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深化医改的主攻方向。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看病难、看病贵”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还没有根本解决。当前的“看病难”,主要难在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知名专家比较难,根本原因是优质服务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看病贵”贵在个人负担较重,医疗、医保、医药方面都存在诱因。
破解“看病难”,基本思路是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卫生资源,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模式。一是加快推进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在城市,按照“规划发展、分区包段、防治结合、行业监管”的原则,建设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在县域,按照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的思路,建设县域医疗共同体。近期要重点建设100个城市医联体和500个县域共同体。二是加强县医院建设。县医院是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的制高点。实施新一轮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提高肿瘤、心脑血管、感染性疾病等诊疗能力,推动在县域内解决90%的农民看病问题。三是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动医疗、妇幼、疾控、康复、养老等信息系统功能融合,加快落实评价标准和行业规范,完善价格政策。在远程医疗已经覆盖所有贫困县的基础上,继续覆盖所有医联体、医共体,并延伸到乡和村。四是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突出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发挥家庭医生贴近群众、熟悉患者、服务便利的优势,提供差异化服务,做好群众健康“守门人”。
破解“看病贵”,必须“三医”同向发力、联动改革。一是完善药品政策。通过“4+7”集中招标采购、抗癌药零关税、专利药谈判等,利用我国市场优势大幅度降低药价。做好降价药品进医院工作,让改革红利顺畅传导到临床终端。二是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研究推进国家基本药物供应保障综合试点,加快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机制,推动建立失信经营者黑名单制度、短缺药品和原料药停产备案制度等。三是加强公立医院管理。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提高医疗质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提高效率。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转向扩大分配,提高待遇。全面开展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加强全行业监管。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这是对世界健康发展趋势的主动顺应,也是对健康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体现了从源头上维护人民健康的新健康观。
组织实施一批健康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爱国卫生工作有机构、有体系的组织优势,加强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建设,实施健康社区、健康企业、健康学校等“健康细胞”工程,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等。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合理膳食,开展“三减”(减盐、减油、减糖)、开展“三健”(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适量运动。倡导戒烟限酒,落实公共场所控烟措施。引导公众心态平衡,带着健康的身心实现人生的梦想。
聚焦重点人群,实施健康精准干预。推动“全面两孩”政策落实,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严格执行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积极推广镇痛分娩技术等,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治等措施,守住母婴安全的基本面。将健康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儿童青少年健康习惯养成,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开展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早期干预,切实提高青少年体质,为一生健康打下好基础。组织实施尘肺病攻坚三年行动,压实地方政府职业健康监管责任和机构的主体责任,着力解决尘肺病人的医疗和生活保障问题。重视和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服务。积极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建立覆盖城乡、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医疗照护制度,深入推进医养结合。
坚持因病施策,优化重大疾病防治策略。传染病防治方面,落实遏制艾滋病性传播攻坚计划,实施好宣传教育、综合干预、扩大检测等六大工程。实施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重点防控校园聚集性疫情和耐药结核。实施2030年消除丙型肝炎危害行动。统筹做好免疫规划,加强预防接种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地方病防治三年攻坚行动,有效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危害。更加重视慢性病防治。当前我国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慢性病所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7.8%,导致的疾病负担超过疾病总负担的70%。以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为突破口,采取综合防控策略,促进预防、治疗、康复、管理融合发展。近年来,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成为重要民生“痛点”。实施好癌症防治专项行动,强化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长效机制,推动重大科研攻关,形成多部门防控合力。
改善医疗服务保障质量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群众健康需求快速增长,对健康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不仅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的“瓶颈”问题,2015—2017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深入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方便群众为着眼点优化服务流程,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为重点改进服务模式,以引导优质资源下沉为手段补齐短板,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深入总结经验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从2018年起,启动实施改善医疗服务新三年行动计划,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便民惠民利民措施,固化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组成部分,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
一是建立健全预约诊疗、远程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等5项制度,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创新多学科诊疗模式、急诊急救服务等,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三是适应分级诊疗制度,提供医联体内连续性医疗服务,大力推广日间服务,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四是注重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发挥“互联网+医疗卫生”的支撑作用,实现健康信息“一卡通”,建设智慧医疗。五是拓展优质护理和药学服务,注重人文关怀,弘扬职业精神,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保障质量安全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来,着力构建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落实各项核心制度,我国成为“全球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排名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法规体系建设,落实准入、控制和监管措施,依法惩治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保证医疗服务安全可靠,保障人民健康权益。
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数据,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占比40%以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这个事情是一个长期化的、不随着2020年我们宣布消灭绝对贫困以后就会消失的,要进行综合治理,“靶向治疗”。党中央把“基本医疗有保障”作为扶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奋斗目标之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关键阶段,将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进一步明确标准和内涵,实行分类救治,加强综合保障,提升服务能力,让贫困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
强化兜底保障,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努力实现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全覆盖,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确定保障水平。到2020年将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范围扩大到30种,基本覆盖因病致贫返贫的重大疾病。
强化基础建设,努力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三个一”,即每个贫困县建好1所县级公立医院,每个乡镇建成1所政府办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成1个卫生室;医疗技术人员“三合格”,即每个县医院每个专业科室、每个乡镇卫生院、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的医生。推进三级医院“组团式”支援贫困地区县级医院。完善医务人员下基层激励和保障机制。
强化服务能力建设,让贫困群众少得病。加大重点传染病、地方病综合防控力度,着力整治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卫生问题,提高贫困群众健康防病意识。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把健康扶贫和防治措施结合起来,实行一地一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不让任何一个群众因健康问题而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