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唯”危害久矣?说到底都是缺钱闹的
2019-05-06 17:59:54 浏览:14414 来源:原创: 李明阳 科学网
“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危害久矣,以至于顶级高校一个小小的博士学位不与论文挂钩的简短声明,竟能引发众多学术界大咖的高度关注。
从表面上,“四唯”盛行似乎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排名至上的政绩观有关,其实隐藏在“四唯”之风背后的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资金投入苦乐不均、普通从业者收入低微的现实。
说白了,都是缺粮少饷的钱闹的。
“四唯”的危害,想必对于二三流、甚至不入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领导者也是个常识。
在中国国情约束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领导不是教授、博导的可能性是个小概率事件。对于如何教书育人、如何科研创新,想必都能有个清晰的认识。
既然如此,为什么连小学毕业生都能识别优劣的“四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大行其道呢?
唯一的解释是让钱闹的。
仅从经济因素角度分析,普通高校日子并不好过,没有帽子的一线教师收入水平也只能用温饱形容。
由于众所周知的因素,对于绝大部分普通院校来说,可以创收的高科技校办企业为零,校友赞助份额也可以忽略,主要的收入来自学生缴费和财政生均拨款。
学生缴费的标准虽然几经微调,但基本上维持在20年前的标准,早已入不敷出。各级财政拨款也不是按照学校全体在编员工而是学生人头数下拨的。
在很多高校,机关臃肿、后勤队伍庞大早已成了公开的秘密,甚至管理人员数量超过了一线教师数量。
以东部地区某双一流高校一个普通学院为例,在校生合计1000人,学生缴费、生均拨款每年合计2万元计算,一年大约是2000万元。该院教职员工100人,每年人均工资(含住房公积金、所得税、养老金、失业金)大约20万元,全年合计2000万元。
也就是说,全部收入满足教师人头费、维持基本教学秩序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开展学科建设、实验室改造、人才引进了。
笔者的朋友从东部某高校财务处负责人那里获悉,相当一批高校办学所需资金,40%来自各种工程项目配套资金。
如果把各个高校花费巨资建设的新校区借贷资金算上,很多高校实际上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的地步。
我曾经跟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朋友开玩笑:如果有哪个勇敢的开发商、借贷银行把欠贷不还的学校告上法庭,法院可以直接宣告这所高校破产清算了。
与此同时,另一个未经证实的行情是,一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央财政拨款3000万元,省财政配套3000万元,合计6000万元。
有的省规定,如果一个大学综合排名进入前100名,财政每年投入建设经费1亿元。
在这种经济刚性约束下,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元配套的工程建设、学科建设,学校排名,怎能不引得无数英雄竟折腰?
大学教师分级、人才分等导致的收入差距之大,估计用基尼系数测度已经爆表了。
高大上人才的收入之高、办公实验条件之优越、科研经费之充裕,与普通教师形成了天壤之别。
至于普通教师,如果不能戴上高大上帽子,其收入大多只能维持温饱水平。如果出身农村、城市平民家庭,恰巧又工作在生活成本高企的一线城市,男子娶不起妻、女子不能体面出嫁的案例也绝非危言耸听。
在这种生存压力下,早发、快发高大上SCI论文,戴上各种人才工程帽子,实现身份的华丽转变,已经成为制胜法宝。
泛滥SCI论文的创造者,大多也绝非出自对于科研的热爱,而是经济压力所迫。
据我所知,很多高校不少博士已经达到毕业要求的,竟主动要求延期,目的就是再多发几篇SCI论文,在毕业求职市场上可以多点讨价还价的砝码。
因此,铲除与各种排名、各种工程紧密挂钩的经济利益,才是遏制“四唯”泛滥的利器。
然而,在总体投入不足、非均衡性发展思路占主导地位的大背景下,短期内割裂这种联系基本不可能。
因此,“四唯”还会继续泛滥下去,这不是一两所高大上的高校华丽转身所能扭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