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忠勇:身国共治,援医弘道——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时代新蕴

2019-05-06 17:18:23 浏览:14930 来源:

1557134284567718.jp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念与智慧、风姿与神韵、气度与力量,穿越历史之久远和岁月之沧桑,平添和巩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深邃的思想理论和丰富的行动实践履行了这一神圣使命,也不断推动着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石”的中医药文化在当代持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赋新其身国共治、援医弘道的时代意蕴的过程中,不断赋力中医药文化历史传统承载现实价值、赋能中医药文化现代转化彰显全新功用、赋命中医药文化鼎新发展担当时代新任。

一、赋力中医药文化历史传统承载现实价值

中医药文化孕育和滥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理论体系、价值观念和制度形态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上以道御术,实践中以术弘道,传统文化的精神传统已经深深地渗透于中医药的实践之中,用最凝练也最容易为社会所感知的文字描述两者关系,或可为:“儒必通医”“医必知道”“医心近佛”“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澳大利亚出席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办的“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讲话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生活处处有中医,中医药文化寓于其中,百姓日用而不知。2016年,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开展的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中,中医药首次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这就充分说明和印证了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逐步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正在提升。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自己关乎中医的存废之争却一直没有消停,1929年2月,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会上讨论了四项关于“废止中医”的提案,最后通过了余云岫起草的废止中医案,中医界为谋求自身生存而进行了殊死抗争。这一次的中医存废之争,不局限于中西医学理之是非,而是扩大到思想文化范围,甚至提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层面。一直到2006年,还有知名大学的教授公开发表《告别中医中药》并在网络上发动“取消中医”签名活动,从中也能窥见相当一部分人在现代化浪潮中对待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和立场。

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是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历史,使得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持自信、保持文化独立性和主体性。与中华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灿烂文化的法兰西民族,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关于关贸总协定的谈判中,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和民族文化独立的重要性,坚决而果断地提出反对把文化列入一般性服务贸易,并在实践中反对美国式的娱乐化的文化,扶持保护传统精英文化,这也是“文化例外”这个词汇的来源背景。马克思在讨论精神世界问题时,曾这样向对方发问:“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也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是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历史和现实表明,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灵魂和精神风采的写照,与时俱进的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动力和精神血脉。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中医药文化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具有物质和非物质的双重特征,具有治身和治心的双重功能,这样的属性、特征和功能决定了中医药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在中华民族昌盛不息的历史进程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待中医药文化的态度和立场就是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立场,也是对待中国先进文化的态度和立场。遵此逻辑,我们可以说,正确认知中医药文化就是坚持民族文化立场,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十分清醒而不能有半点含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瑰宝论”充分肯定了中医药的历史和当代价值,“钥匙论”形象说明了中医药的现实地位和功能,这一论断以及其后的系列论述和重大制度安排,在客观上澄清和消弭了中医存废之争,为中医药赢得了宝贵的生存和发展空间。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指出:“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这一大好时机,对于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医药来说自然是来之不易、弥足珍贵,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事业的关爱和匡扶!2019年3月4日,著名演员冯远征回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艺界、社科界委员联组会的情景时难掩兴奋:“习近平总书记说知道《老中医》这部戏。”见微知著,小小的细节更是展露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的深情厚谊!

二、赋能中医药文化现代转化彰显全新功用

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久远的历史或者不可亲近与感知的,恰恰是现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超越时空的思想力量,我们仿佛在与历史对话,而历史又是这样的鲜活,从来没有远离我们。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早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就指出:“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含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这是一个客观鲜明并且富含能量的判断。中医药文化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寓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于自身理论体系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总的认识和系列理论,具有高度的哲学自觉和丰富的哲学内涵,其本体论是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元气论,认识论是主张心身统一的形神合一,方法论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具体内容包括本体论角度下的自然观、生命观、身体观,认识论角度下的道德观、伦理观、心理观,实践论角度下的健康观、养生观、治疗观。

中医学不仅治病、治身,还治人、治世。古语明训:“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药文化自然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青睐,成为其治国理政时问诊、把脉、审证、开方的思源源泉之一。中医药文化中的治病治身之术,也在习近平总书记准确、灵活和巧妙运用中现实地转化为针对现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治国治世之道。枚举几例: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讲到改革的方法时指出:“改革也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都能够发挥最大功能。”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讲话时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实际上是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突出特征。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肝风内动’‘血虚生风’”。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人的思想和作风有了毛病,也必须抓紧治。如果讳疾忌医,就可能小病拖成大病,由病在表皮发展到病入膏肓,最终无药可治,正所谓‘禁微则易,救末者难’”。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谈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时指出,要注意解决消化不良问题,……否则是要脘腹痞胀、宿食不化的!”“到很多地方去看,都是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大园区,土地利用率很低。这不是强壮,而是虚胖,得了虚胖症,看着体积很大,实际上外强中干、真阳不足、脾气虚弱。”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

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总书记也会形象生动地妙用中医术语。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上就世界经济形势发言时指出:“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言指出,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要坚定不移破解区域互联互通瓶颈。

作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忠实弘扬者和积极发展者,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发表的这些熔铸中医药文化思想和理念的重要论述,深刻传神、通俗易懂,将中医药文化所蕴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向了医学文明之外更广阔的社会场景和世界舞台之中,赋予其新的文化功用,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弘扬了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的优势,也客观上推动中医药文化更加自信、稳健地走向未来发展之路。

三、赋命中医药文化鼎新发展担当时代新任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文明,医学集中承载了一定科学技术条件和历史文化环境下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明及其优秀成果,并在日益发展中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要求。但是,有别于古希腊、古印度、古埃及医学,中医学尽管也出现过几次不同程度的危机,整体上却没有出现过学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中断。从本质上讲,这是因为中华文明从来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断层和裂变,也善于吸收外来文明的补充和滋养。因而,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不仅仅要学习那些直接言明中医药的内容,还要注重将其归置到关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论述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的优势。

第一,弘扬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是宣传阐释中国特色“四个讲清楚”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应有之义。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四个讲清楚”。在当代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条件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医药文化,本身就是传播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于光大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学术传承、创新和发展,增进全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当代中国在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的过程中,需要善用讲故事的形式开展对外宣传,采用和重构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增强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就讲好中医药故事而言,我们可以秉承“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基本原则,因循冯友兰先生创设的“照着讲”和“接着讲”的哲学进路,照着和接着中国传统医学讲,讲清楚其哲学视野下的原始风貌和原旨原义;照着和接着西方现代医学讲,讲清楚哲学进路下中西医学交流互鉴的历史必然和融合汇通的现实可能;照着和接着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讲,讲清楚中西医学哲学基础的本质异同和时代危机。如此,中医药文化所凝聚着的深邃的哲学智慧,才能在现代语境下更加清晰、明朗、形塑起来,与西方社会实现沟通、互融,勾勒出中华文化基本面貌、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二,弘扬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是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和建设健康中国的内在要求。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阶级阶段,但是当前已经进入了快速老龄化的轨道,如果按照西方国家高医疗福利的模式来维护和促进国民健康,将是一个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很难较好地予以实现和维持。而发挥中医药“简验便廉”的特点,促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在国民医学素养提升中的作用,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不二之路,契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惯,也符合卫生经济学的规律。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讲话时指出,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15年2月,习近平考察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二O五所社区中医馆时指出,开设中医科、中药房很全面,现在发展中医药,很多患者喜欢看中医,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便宜。像我们自己也喜欢看中医。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考察江中药谷制造基地时指出,小康提速,康也包括健康,要全民健康。中医药发展这条路,你们走对了。江西把中医药作为发展的一个着力点,是正确的,也是很有前景的。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在全民健康中应该更好发挥作用。并要求所有制药企业都要增强质量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努力研制和生产质优价廉疗效好的药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为推进全民健康多作贡献。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商议国事的“庙堂之高”,还是在关注民生的“江湖之远”,习近平总书记热爱中医、发展中医、提高中医的情结一直萦绕心中。

第三,弘扬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推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就需要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不断化解纷争和矛盾、消弭战乱和冲突,实现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生动局面。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所作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演讲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国太极和印度瑜伽、中国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国人民数千年来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这次访问期间,双方制定了中国-印度文化交流计划,目的就是弘扬两国古代人文精神,重现中印两大文明交流互鉴的盛景。”

近代之初,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维理念就曾以“援教入医”“借医弘教”的方式进入中国,审视和反观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中学西传”,仍然具有现实启示。多年来,中医学是除了中国语言学科外中国大陆接收海外留学生最多的学科。近年来,中医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医中心不断成立,极大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也现实地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福祉。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亲自出席一些中医孔子学院、海外中医中心的揭牌仪式,也不断推进中医药与其他传统医学的对话。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传统医学是各方合作的新领域,中方愿意同各成员国合作建设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传统医学资源为成员国人民健康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发挥世界卫生组织在推进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多次会见陈冯富珍总干事。2013年8月,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陈冯富珍时表示,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促进全球卫生事业、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更大贡献。2017年1月,习近平又在瑞士日内瓦访问世界卫生组织并会见陈冯富珍,出席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并为针灸铜人揭幕,同时表示,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中国期待世界卫生组织为推动传统医学振兴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为促进人类健康、改善全球卫生治理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世界卫生大会将在2019年推出的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中首次收录提供有关利用中医药的详细疾病分类信息,这将会客观上加速中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与扩张。

四、结语

拿破仑曾言,“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先进的、自信的文化,必定引领着一个国家和民族顺应历史发展的浩荡之势和绵延潮流,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从文明走向文明。随着以物质科学、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相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将会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以一种现代化的身姿从容自信地走向世界,为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省思医学目的、创新理论体系、完善医学模式、丰富医学治疗方式,从而不断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福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也将会更加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嘱咐的“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进程中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信!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健康中国促进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备案:京ICP备19034875号-1,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7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