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创时代:开放共生,面向未来的中国IP
2019-04-11 10:51:11 浏览:16982 来源:原创: 李挺伟 腾讯研究院
作者 | 李挺伟 清华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3月24日,腾讯在北京举办了“UP2019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大会以“一花一世界”为主题,对新文创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中国数字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方向。在当下,文创IP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以“科技+文化”为标签的腾讯,在新文创时代,对文创IP的打造提出了新的思考。我们应该看到,文化产业担负着打造中国文化符号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任,亟需打造出具有开放性、共生性、未来性的中国IP。
1 开放性——突破时空,全民互动
传统文化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中,这种归宿和共识具有潜移默化的性质。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思维逻辑、行为举止都无时不刻透出文化的烙印。对国人而言,文化即生活,文化对人的吸引力正来自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从近年来《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到网上对故宫及其一系列文创产品的热捧;从网络文学在海外的走红,到观众对《流浪地球》“回家”理念的触动,中国文化符号的打造正在呈现越来越大影响——这既是一国之文化自信的显现,也是新文创时代中国IP打造的动力。
今天,我们所需要的中国IP,是从传统文化获得灵感,在全球化背景和当下的语境中找到依附,并在广大民众的互动中焕发新生机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活动。
新文创的开放性,首先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界限的。从时间维度上看,新文创时代的中国IP正逐渐成为将传统与未来相连接的纽带。2018年的“Next Idea腾讯创新大赛”,以创意活化世界遗产为主题,携手国内数家顶级文博机构,引入诸如《千里江山图》、秦陵兵马俑等超级文化符号,面向全社会的青年创意人才开展创意作品的征集和评奖活动,其中主打的品类涉及文创设计、音乐及漫画、原创文学、游戏制作、短视频制作、编剧和导演等。
故宫近年来开放大量传统IP,将《胤禛像》《胤禛美人图》等作品中的传统元素进行再造,给百年前的清代宫廷人物加上今日的表情与动作,实现了结合当下、“活化”传统的目的。在文物保护领域,以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为首的各大国内博物馆也已将数字化保护作为新的发展方向。新文创时代所追求的,是能够将传统文化符号引入当下,以追求文化价值永恒性的中国IP。
这样的愿景不仅限于在国内推广。2018年,由故宫出版社、腾讯与观唐文化等机构,共同发布的“国宝传承计划”,将《游春图》《千里江山图》等国宝名画,借助AR科技手段重新打造,在国内外进行展览。AR技术使原本静态的画面转变为动态,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古典书画所诠释的意境。在巴黎卢浮宫,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通过AR技术“动”了起来,湖水、游人、云彩等画中景致如自然实物般动态呈现,让来自全球的观众体验了一把穿越时空的山水游览,还有多幅名画AR也出现在美国洛杉矶“故宫藏美”数码书画作品展。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正逐渐成为全球共享的IP。
正如《流浪地球》将科幻背景、中国文化内核与国际制作水准相融合,我们也需要继续寻找使中国的价值观获得世界的理解与认同的方式,尝试从更深层次推动中国文化符号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中国IP向大众广泛开放。在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图》特展“爆红”的同时,全国各地也一同开展了“上传家乡风景,共绘千里江山”的活动。来自大江南北的数万名网友动手,将家乡美景与祖国山河上传,拼成一幅21世纪的“千里江山”。而由易烊千玺依据《千里江山图》演唱的“丹青千里”, 在QQ音乐发布2小时内,歌曲播放总量突破500万;歌曲发布当天,MV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3400万。原有的文化参与方式在新文创时代已经被彻底改变,互动性、沉浸式体验成为文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2 共生性——公益之心,商业之手
2018世界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文化价值链深度重组”是当下全球文化产业大环境的重要特征,这正是新文创在当下中国所发挥的作用。新文创带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需要以文化事业的公益态度为本心,以文化产业的商业化运作为手段,协力创造出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
2018年国家文物局提出“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计划。在这一背景之下,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开展“数字供养人”项目。该项目针对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等地文物保护上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力匮乏的困境,提出依托互联网与年轻力量的解决方案。邀请用户通过每人0.9元的捐赠,获得由敦煌研究院与腾讯所共同开发的、以敦煌壁画为基本元素,加入潮流特色的“智慧锦囊”。项目筹集款项将用于莫高窟第55窟壁画以高分辨率图像永久保存,将数字化成果应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展示。
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交汇地、世界重要文化遗产,迄今已有两千多年漫长历史。尽管采取了诸多保护措施,但石窟文物逐渐褪化的趋势无法逆转。传统摄影照片、录像资料也难以持久保存敦煌艺术信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及雕塑的珍贵资料成为必然趋势。公益之心与商业之手在这一项目中合为一体,成为新文创时代解决文化发展痛点的钥匙。而这样将两个领域紧密连接,包容共生的中国IP正是塑造中国文化生态与书写文化发展新篇章的关键。
3 未来性——始于普惠,成于深耕
我们期待一个人人懂文化、享文化、创文化的未来,这也是新文创的理想和使命。当下是播种的过程,少儿美育遍地开花,文创始于将文化的种子植根在幼小的心灵中。像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宝贝,来看戏!》项目,邀请全国各个剧种的演员为孩子普及戏曲知识、表演经典唱段,把传统戏曲的公益普及演出做成“爆款”,常常一票难求,所涉剧目不止有京剧、昆剧等大剧种,花鼓戏、评弹、秦腔等南北剧种也被引入。这样的创新模式,让传统文化普及不再成为单向的说教,而是以一种新颖的美育体验,给小朋友们再现传统艺术的趣味和魅力。
腾讯联手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等机构开展“艺术行动”线上教育课程,以互联网的方式,为广大的乡村儿童,提供接触和接受艺术教育途径。像上海的WABC无障碍艺途,多年来专注于为自闭症儿童等特殊群体及其家庭提供免费的艺术疗愈服务,让他们通过手中的画笔,以非语言的力量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喜怒哀乐。像“观唐美育空间”项目,立足于《石渠宝笈》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打造“艺术科技+艺术展览+艺术展览”三合一的美育新模式,在北京、上海、济南等地的社区和国际学校,举办多场亲子公益活动,为中外小朋友们带来丰富的艺术体验。
青年潮流文化向创意力转化,像“清华文创训练营”“青年艺术100”等项目,如今已成为年轻人投身文化创业、青年艺术家释放才华的舞台。新文创虽“新”,却也并未将“老”落在身后,针对老年人的数字化包容治理正在逐步发展中。每一个人都成为文化环境中的一部分,有能力理解文化、参与文化、传播文化,更有潜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文化的创造者,是今日的中国新文创所要实现的目标。
与过去不同的是,新文创时代越来越看重长久持续的IP价值。互联网技术使爆炸性“热度”成为最为普遍的概念,但能够保存并延续的文化价值却并非短期爆红所能够实现。我们要寻找的是能够在未来持续焕发热量的文化之光。这不仅需要对每一个文化元素、话题、热点的深入挖掘与探索,也需要相关产业的加入,需要产业结构、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配套设施等多方面的支撑与协助,需要的是更多社会主体为传承文化、发扬文化所作的持续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