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看法

2019-04-10 21:23:39 浏览:13244 来源:

马艳   高微微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10003-015)

作者单位:10114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

【摘要】  结核性脑膜炎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结核病最严重的类型。随着结核病呈现出高耐药率、并发HIV感染等新的流行特点,给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作者就目前关于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综合治疗方法及其合理应用等结合文献和临床经验进行论述。

【关键词】  结核, 脑膜; 思考; 评论; 综合疗法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MTB在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是最严重的结核病类型。多来年以儿童和青年发病为主,也可见于老年人。成年人发病也与儿童TBM一样无明确的季节性,成年人不同于儿童TBM的情形之一是成年人能客观地表述TBM早期症状和特点。但尽管如此,由于TBM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大多为亚急性、慢性病程,就诊时大部分处于中期和晚期。因此,TBM患者有着较高的误诊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此外,由于目前抗结核药物在脑脊液(CSF)中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证据尚不充分,TBM的治疗方案在药物种类、药物剂量和疗程尚未达成一致共识;随着全球结核病呈现出高耐药率及HIV与MTB双重感染等新的流行特点,TBM的治疗效果更令人担忧,而综合治疗对提高TBM患者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着重就TBM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综合治疗方法及其合理应用等结合文献和临床经验进行论述。

一、TBM的治疗原则

TBM患者的治疗必须遵循早期、规律、全程、联合、适量的原则。强化期要适当延长,INH剂量要适当提高,避免RFP低剂量使用;要以通过血脑屏障最好的一线杀菌药物为主,早期可辅以糖皮质激素配合等治疗;必要时行椎管内注药,如(INH 50~100 mg加地塞米松3~5 mg)/次,每周2~3次。对TBM患者进行诊断性或试验性治疗期间,必须进一步加强鉴别诊断,同时不断核实诊断和治疗是否正确及精准,另外也应让患者得到充分休息并加强护理,这些都是对TBM患者进行全程治疗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常用抗结核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情况

血脑屏障限制了某些抗结核药物的脑内浓度,因此要了解每种抗结核药物在血脑屏障的透过率,这是对TBM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药物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常用抗结核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情况见表1。

1554902554125222.jpg

由表1可见:透过血脑屏障至CSF的药物浓度较好者除了INH和PZA以外,其他依次为Cs、Pto、Lfx、Mfx和Lzd;均要较RFP、EMB、Sm、Am、Km和PAS等药物透过血脑屏障至CSF的浓度高。RFP是一种重要的抗结核药物,对RFP耐药的TBM患者死亡率高,由于研发治疗TBM的新药需要很长时间,因此用好现有药物显得非常重要。尽管RFP透过血脑屏障至CSF的能力较差,但此药在早期脑组织炎症时,透过血脑屏障的比率超过20%,其杀菌效果好于其他抑菌药。有关不同剂量RFP在治疗TBM患者的研究报道观察到,在CSF中的RFP浓度随着其剂量增加而增加;口服RFP达标准剂量的3倍时,血浆和CSF中RFP浓度将大大增加,但是并没有增加RFP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使TBM患者6个月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该研究的样本量小,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三、TBM的治疗方法

(一)绝对卧床

1.绝对卧床的目的:(1)防止急性期颅底渗出物沉积颅底,因为渗出物不单阻塞大脑导水管(中脑导水管),同时阻塞第4脑室正中孔和侧孔;应嘱咐患者交替行左、右侧卧,防止室间孔阻塞。如阻塞大脑导水管,致CSF循环不畅,将造成或加重脑积液和脑室扩张。(2)颅底有多组颅神经经过,绝对卧床可防止病变渗出物沉积在颅底;如颅神经受侵犯,最常见的是视神经受损。(3)防治高颅压造成脑疝。高颅压及结核病灶本身将压迫颅底血管环,影响脑组织供血,发生脑梗死。TBM患者绝对卧床的上述3个目的,主要是让脑部病变渗出物沉积在大脑的非重要部位(即无关紧要部位),防止沉积在颅底而造成后遗症。因为MTB可经血流全身播散到蛛网膜下腔,也可经脑部的浅表结核灶到达蛛网膜下腔,与肺部病变累及胸膜的机制相似。而发生在颅内则可造成患者的严重后遗症,因此要采取预防措施,即卧床休养以争取不让病变渗出物沉积在颅底的策略。

2.卧床时间:一般为6个月。原因如下:(1)TBM患者经治疗一般需6个月病情才稳定,可逐渐起身并下床活动。(2)经临床观察和验证,TBM患者不卧床者或卧床少者,近期病情易反复。而反复的患者再次住院在治疗方案不变的情况下,重新卧床休息后,患者病情又开始稳定和好转。因为在TBM炎症期尚未控制时,多活动则病变渗出多,这点也同结核性胸膜炎相类似。

3.卧床期间要注意防止患者血栓形成:要嘱咐患者定时翻身,定时主动适当活动四肢和按摩腹部,饮食要均衡等。国外采用口服阿司匹林的方法也可预防血栓形成。

(二)预防和治疗高颅压

1.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早年的研究报道,糖皮质激素配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除了抗炎、抗渗出和抗变态反应等作用以外,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验证,糖皮质激素也确实起到了治疗TBM的重要辅助作用,可以有效控制TBM患者发生早期高颅压和发热症状,改善结核中毒症状,降低TBM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治疗的成功率。一般常规给予强的松0.03 g(必要时可增至0.05 g)于清晨顿服,1次/d。根据病情好转情况而逐渐减量,前2~3周可以快减,每周每次减5~10 mg;后3~8周要小量慢减,甚至2~3周减5 mg至2.5 mg,直至减完。必须注意,减糖皮质激素过快,患者病情可反跳。必要时加椎管注药。一般先减口服或静脉用药的糖皮质激素,后减局部椎管注药的糖皮质激素。这种先减全身后减局部糖皮质激素的方法对TBM并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益,对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全身不良反应会相对较小。

2.其他降颅压药物的应用:(1)20%的甘露醇是目前常规选用的主要降颅压药物。根据腰穿测颅压大于200 mm Hˇ2O(1 mm Hˇ2O=0.0098 kPa)者,可予20%甘露醇125~250 ml快速静脉点滴,每6~8 h快速静脉点滴1次。(2)利尿剂(如速尿等)一般常规不用,因为利尿剂可引起患者电解质紊乱,还需要不断输液予以纠正,且降颅压效果不如20%的甘露醇好。(3)甘油果糖250 ml静脉点滴或50%葡萄糖60 ml静脉点滴(非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在两次静脉点滴20%甘露醇的中间应用。(4)口服降颅压药物:醋氮酰胺0.5 g/次,3次/d和(或)地高辛0.25 mg,1次/d。上述口服药物的降颅压效果均不如糖皮质激素和20%甘露醇。另外,如果使用地高辛,则要注意患者心电图检查为正常者方可使用。

3.顽固性高颅压的治疗:TBM患者发生顽固性高颅压,其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为静脉滴注甘露醇加糖皮质激素,或缓慢放出脑液至颅压正常加椎管内注药,必要时行脑室内或外引流。

可按以下步骤处理:(1)短期糖皮质激素加量和椎管内注药。在20%甘露醇125~250 ml快速静脉点滴,每6~8 h进行1次;降颅压治疗无效时,当颅压>400 mm Hˇ2O,可短期加氟美松5~10 mg静脉点滴,每天1次,连续5 d。或同时采取椎管内给药的方法,每次给药前可缓慢放出CSF直至测终压颅压为正常,再缓慢椎管内给药[(INH 0.1 g+氟美松3~5 mg)/次,每周2~3次],多可以缓解顽固性高颅压。(2)可使用减少CSF生成的药物。醋氮酰胺0.5 g/次,3次/d和(或)地高辛0.25 mg,1次/d;口服。使用地高辛时,要注意其使用的禁忌证。(3)必要时,可在两次静脉点滴甘露醇之间,静脉点滴甘油果糖250 ml或50%葡萄糖60 ml(非糖尿病患者),以加强降颅压效果及防止高颅压反跳。(4)吸氧。以预防高颅压所致的大脑缺氧,防止引起患者脑代谢失调而产生高颅压。(5)侧脑室内外引流术。引流分为以下2种方式:①早期急救的高颅压患者,可行侧脑室穿刺体外置管引流术,为临时置管,待高颅压病情缓解后拔管。②在对患者进行规范有效治疗6个月以上,病情稳定,CSF实验室检查细胞数和糖正常,但是蛋白仍很高,CSF循环仍完全不畅,脑室扩张明显,慢性脑积液内科治疗无效者,则为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适应证。③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开展新的脑室内人工造瘘术,可缓解高颅压。因此,要注意在成年人TBM患者,进行侧脑室引流术的成功率较低,主要因为CSF中蛋白较高而易阻塞引流管,并且易继发感染。

4.低颅压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发生低颅压综合征时患者也可有与高颅压表现一样的症状,即头痛和呕吐;可通过腰穿测颅压而进行鉴别,发现低颅压后,应该立即停止静脉点滴甘露醇,停止椎管内注药,并且糖皮质激素适当减量,可缓解低颅压。

5.头痛与颅压不符时(即有时头痛剧烈时,颅压并不是很高)的处理:在排除低颅压综合征后,要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查隐球菌,以明确是否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因为隐球菌有嗜神经性,有些患者精神症状较明显;另外,TBM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其他脑膜炎在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结果上,以及临床表现上十分相似,应注意在治疗期间不断进行排查与鉴别。

(三)TBM患者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及相关问题探讨

目前,关于TBM治疗的临床研究较少,最理想的化疗方案尚未取得一致意见。TBM治疗绝大多数是诊断性或试验性抗结核药物治疗,在怀疑TBM时,即可启动诊断性抗结核药物治疗;因为,TBM侵犯的是人体的重要部位,治疗延误会导致患者的死亡率或致残率增加。但在诊断性或试验性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不能够放松继续排除颅内其他类型的疾病,如: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以及布鲁杆菌病、脑囊虫、弓形虫、管圆线虫病等引起的脑膜炎,还要排查有无耐药TBM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等少见病原菌引起的其他脑膜炎等。

1.初治患者的治疗方案:首选一线抗结核药物H-R-Z-E-S,INH可给予0.5 g/d~0.6 g/d(即0.5 g/次~0.6 g/次,1次/d),口服;Sm 0.75~1.0 g 肌内注射,1次/d;INH用量较一般肺结核患者大,强化期可适当延长至6个月或6个月以上。继续期/巩固期最好用H-R-Z为主的方案。在整个治疗期间,注意定期检查患者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血尿酸等情况。Sm因其不良反应的限制、原发耐药率高和药物血脑屏障透过率低等不足,且目前有更安全、更有效、血脑屏障透过率较Sm更好的药物能取代,故Sm已较少在临床上应用。在临床上采用Lfx替代Sm更常见,因为Lfx不良反应低,血脑屏障透过率高于Sm。印度某医院研究采用含Lfx的化疗方案治疗TBM,在INH 0.3 g/d、PZA 1.5 g/d、EMB 0.8 g/d(常规剂量)加泼尼松(0.04 g/d)和阿司匹林(0.15 g/d)基础上,一组加Lfx(0.5 g/d),另一组加RFP(0.45 g/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结果,显示:加 Lfx组患者死亡率低于加RFP组(死亡率分别为21.7%和38.3%)。印度尼西亚一项研究报道,用高剂量静脉滴注RFP 0.6 g/d较口服标准剂量0.45 g/d的脑脊液浓度提高了3倍,死亡率大幅下降(分别为65%和 35%)。另外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含有较高的治疗剂量较标准剂量的RFP或大剂量Mfx在用药第1个2周时患者是安全的,而大剂量静脉滴注RFP可增加患者的生存效益。从上述3项研究可见,Lfx和Mfx治疗TBM是有效的;同时使用高剂量静脉滴注RFP(0.6 g/d)优于口服标准剂量(0.45 g/d),且采用高剂量RFP(0.6 g/d)是安全的,也没有超出说明书使用剂量范围。另外,在药物治疗TBM患者时,对Lfx、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相同类药物的CSF药物浓度的区域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提示应首选Lfx。有研究者提出,以抗结核药物脑脊液药代动力学检测结果选择药物是国际上提出TBM治疗新策略的基础,这的确能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但结合我国现实情况,结核病专科医院大部分尚不能开展血药浓度的监测,因此这种治疗策略只能是我们今后精准治疗的努力方向。Rizvi等在标准方案中添加氟喹诺酮与不添加氟喹诺酮进行比较,显示没有明显降低死亡率。要注意分析该文献的治疗方案、剂量、疗程和耐药背景等情况:(1)要结合当地对氟喹诺酮的耐药率情况;(2)文献中INH仅用0.3 g/d的治疗方案,剂量偏低;(3)文献中Lfx采用0.5 g/d,剂量也偏低。另外,印度是结核病高耐药国家,治疗效果不能单凭某一种药物来决定。因此,针对一项治疗研究的报道,要全面分析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2.复治患者的治疗方案:首先要筛查患者有无耐药(包括TBM并发肺结核在内的痰检和脑脊液检查),经快速筛查无耐药,选药原则以选一线为主的药物,至少选够5种敏感的抗结核药物;并且要考虑首选透过血脑屏障好的药物,如以INH(0.5~0.6 g/d,口服)和PZA(0.5 g/次,3次/d,口服)为主,再选RFP(最好0.6 g/d)、Lfx(0.5~0.6 g/d, 口服)或Mfx(0.4 g/d, 口服)和EMB(0.75 g/d, 口服)等药。国内相关研究报道均获得较为一致的结论,即采用莫西沙星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进行化疗,对难治性TBM患者在治疗上具有更好的疗效。

3.耐药TBM患者的治疗方案:最好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药。原则是至少采用5种敏感的抗结核药物;同时要首选那些透过血脑屏障好的药物。有报道对耐药TBM患者进行早期强化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周晛等也发现,早期使用含Lzd 的治疗方案,可能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4.关于疗程:目前对TBM的最佳治疗方案及疗程尚无统一共识,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异较大;笔者认为无论耐药与否均应采取长疗程化疗方案,疗程在18个月左右为宜。是否停药要看脑MRI加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的恢复情况而定;在显示病变的清晰度上,脑CT平扫和脑CT增强扫描均不如脑MRI加增强扫描。由于腰穿检查各项指标在治疗后恢复较快,因此最终治疗效果的评价需要进行影像学复查,观察颅内病变吸收好转情况,确定病变稳定后才能够停药。国外有回顾性综合报道多个国家有关TBM患者分为短程化疗与长程化疗组进行比较的研究,随访对治疗完成后18个月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发现TBM患者进行短程化疗与长程化疗的复发率相当,而长程化疗组患者前6个月的死亡率较高,可能受患者颅内病变受累程度等不同的影响,尚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5.TBM患者椎管内给药的指征:以下情况可考虑在全身治疗基础上采取并用椎管内给药。(1)顽固高颅压,颅压估计>400 mm Hˇ2O,用20%甘露醇 250 ml/次静脉滴注,1次/6 h,效果不佳;以及口服药物效果不佳,患者仍有高颅压症状者。(2)CSF 蛋白定量高达3 g/L以上者。(3)脑脊髓膜炎,有早期椎管梗塞者。(4)病情较重患者,昏迷者。(5)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致使部分药物停用,治疗药物组合不够强时。(6)复发、复治患者病情较重或估计有耐药者。

6.TBM患者椎管内给药的方案:一般INH 0.1 g+地塞米松(Dex)3~5 mg,每周2~3次。病情稳定后,逐渐减少给药次数,直至减完。早年报道,10例TBM患者采用小剂量Am+氟美松椎管内给药,同时配合全身化疗,结果疗效满意;作者认为鞘内注射小剂量Am可作为耐药或中晚期TBM患者的重要辅助治疗;以每周鞘内注射2次为宜,10次为一疗程,一般可进行1~2个疗程。但要注意:Am改变用药途径,要申报,Am常规剂量可致残应谨慎。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椎管内给药,近30年来公认是INH 0.1 g+Dex 3~5 mg,每周2~3次,其疗效是肯定的,Sm椎管内给药会导致椎管内局部粘连等不良反应,已淘汰。国内有学者报道,行腰椎穿刺术(简称“腰穿”)放CSF 5~10 ml 加等量生理盐水多次置换并在鞘内给药(INH+Dex)每周2~3次,优于非CSF置换和非鞘内给药者。我院治疗TBM患者高颅压一般不进行常规置换CSF,主要缓慢放出CSF至颅压正常再注药,也可以达到好的降颅压的效果。同我院类似的不置换CSF只进行椎管内注药者也有报道。国内目前尚没有系统的合理设计、大样本、多中心的对照研究,因此很难判定最可靠和最优的方案。

7.TBM患者椎管内给药的禁忌证(或相对禁忌证):(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禁用:如Sm或Am椎管内用药后,轻者可造成局部粘连,重者可损伤脊髓而造成截瘫。(2)穿刺部位存在椎旁脓肿者。(3)高颅压并已发生脑疝患者(是腰穿的禁忌)。(4)患者对所注射的药品过敏。(5)腰穿部位存在局部感染。(6)不适合给药者,包括脑脊液基本正常、单纯脑结核瘤患者。(7)并发癫痫为患者椎管内给药的相对禁忌证。

8.TBM并发癫痫患者的治疗:注意H、Lfx和Cs可诱发癫痫,必要时减量和加抗癫痫药物。癫痫缓解时,一般不影响椎管内给药,也不影响全身给药治疗。

临床上重症昏迷的不耐药TBM患者,往往椎管给药1~2次,患者即可转为神志清楚,此也是与其他脑膜炎进行鉴别的要点之一。

9.TBM患者的其他辅助治疗:(1)类赫氏反应,是发生结核病治疗过程中暂时性“恶化”。 据相关文献报道,TBM患者发生类赫氏反应,即出现病情暂时性恶化者的比例相对其他部位结核病变要高。患者临床表现为症状(头痛、发热等)加重,颅内病灶增大。处理:①对症治疗,降颅压。②糖皮质激素可暂时加量。 ③对患者的治疗方案不变,药物不减!并发其他微生物感染者必要时加强相应的抗感染治疗。④继续排除其他疾病和及时监测耐药问题。(2)据报道,阿司匹林可能对TBM患者的辅助治疗有作用,它可抑制炎症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相关研究表明,采用阿司匹林进行辅助治疗可以减少TBM患者发生偏瘫、卒中和死亡的概率。在国内,治疗TBM没有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因此国内没有对照研究,故目前很难得出阿司匹林对于预防TBM患者发生偏瘫等的效果是否确切。

四、TBM患者的护理

TBM患者的护理同治疗一样重要,护理是对TBM患者全局治疗的一部分。护理细节的每一步都不能少,否则一样可引起治疗的失败。

1.神志清醒TBM患者的护理: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告知患者卧床休息的3个目的是防止TBM后遗症的发生,取得患者主动配合对于完善治疗很重要。告知并教会患者如何调整心态从而解除思想负担、放松心情、充分休息对TBM的治疗和康复十分有益。患者卧床期间每餐饮食均要采用侧卧位,进食易消化的软食,进食速度要慢,防止进食过快致梗噎而引起误吸等并发症。

2.昏迷TBM患者的护理:要预防肌肉萎缩和预防褥疮发生,要定时帮助患者进行被动翻身,给予被动活动四肢和按摩腹部,防止患者肌肉萎缩;并要保证患者的大便通畅,进行妥善的口腔护理,鼻饲患者还要注意防止误吸入气管等。给予患者静脉营养支持时,每日输液量不宜过多,注意出入量保持平衡。

3.其他护理:如TBM并发糖尿病患者要进行糖尿病相关的护理,并发下肢瘫痪或留置导尿管及静脉插管等的相应护理均应做好。

五、在TBM患者治疗方面的若干争议与问题

TBM患者的治疗目前还存在较多争议:(1)卧床与不卧床对脑脊液和脑室扩张的影响。笔者认为应该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但外院或国外也常有不卧床者,是否与TBM的类型不同有关?(2)TBM患者治愈的评价标准。采用病原学指标评价是否治愈较难,那么是采用脑MR增强扫描显示颅内病变的演变情况来评价,还是靠脑脊液实验室检验或临床症状及体征来评价?然而,上述作为评价治愈与否的标准并不全面准确。目前,用哪种方法来评价是否治愈还没有形成共识。(3)TBM患者进行短程化疗与长疗程化疗的效果评价。目前,判定短程化疗治疗成功的指标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判断是否复发以随访观察多长时间为宜,也值得进一步进行探讨。(4)采用阿司匹林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如何?目前,国内多不用阿司匹林,是否必须要用?(5)椎管内用药采用哪种抗粘连的药物比较可靠?(6)预防脑积液采用哪种方法较为安全有效?(7)TBM并发HIV感染患者是否能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果应用糖皮质激素,其适宜的疗程如何?(8)新的治疗方法的探索。如:治疗脑积液和脑室扩张的后遗症,能否采用内镜第三脑室造口术解决?应该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之一。(9)椎管内已发生广泛粘连而阻塞,脑脊液循环不畅,能否用腔镜微创方法打开粘连阻塞,使脑脊液循环通畅?(10)TBM患者目前化疗的基础是肺结核的治疗方案,是否为最理想的治疗方案?随着新的抗结核药物的应用,能否把血脑屏障透过率最好的抗结核药物给患者集中使用,使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降低?有待于今后结合药物代谢动力学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对不同抗结核治疗方案进行随机对照试验。为此,高质量的大样本的队列研究进行评估和验证是必不可少的。解决以上问题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就一定会不断取得可喜的进展!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健康中国促进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备案:京ICP备19034875号-1,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7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