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光院士:字的感悟之“眼”
2019-04-09 15:14:13 浏览:11222 来源:宁光
“回眸一笑百媚生”,媚并不在嘴,甚至不在眉角,而在眼睛,“眸”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为心声,清澈的眼睛是反映我们心理、情感和思维最准确的感官。
先有“目”而后有“眼”。“眼”大概出现于战国时期,而“目”在甲骨文就有了。“目”的甲骨文就是一只眼的画像,逐渐,成为今天的“目”。“眼”造字之初主要指代眼球,所以在“目”字旁基础上加一个“艮”(gen),因为“艮”的原意就是回头张望,因而借代为眼球转动。故而“目”表示整个眼部,而“眼”仅指眼球。随着字的演变,“目”与“眼”的差别越来越小,时至今日学习体会仍有细微差别,日常用语更多的是用“眼”表示眼部,而只是在成语和文言文语气中使用“目”表示眼睛。还有“目”多为动宾组词的动词表“看”和“望”之意,如“目标”、“目的”等。而“目”更常用于与“眼”有关的偏旁,如睫毛的“睫”、“眼睛”、“看”等。“眼”则多为名词,已不单指眼球,而是指整个眼部,同时用另一个字即“睛”表示眼球,其实有一个成语可以把三者的关系说清楚,那就是“目不转睛”,“目”乃动词即看,而睛取代眼,指代眼球与“眸”同义。
“眼”是人体的最复杂的视觉器官,由眼球及其附属器官组成,通过晶状体弯曲度的改变即屈光而调节焦距从而在视网膜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人眼成像是放大倍数的基准,即1倍成像,正常人眼的调远点即最远望点是极远点,而调近点即最近距离是10厘米左右。眼球是一由眼球壁、眼内腔及内容物、血管和神经组成的椭圆球体,位于一骨质的眼窝内,前后径24毫米,垂直径平均22毫米,眼球前突12毫米左右,受眼睑保护。眼球壁由内中外三层组成,外层是角膜和巩膜,角膜占1/6,位于中央,为黑色,俗称“黑眼珠”,巩膜占5/6俗称“眼白”,我们常说的“翻白眼”,就是故意向上看时角膜为上睑覆盖而只显露巩膜,表示懒得看和不屑。巩膜为纤维组织,主要是固定和保护。而角膜为透明组织,是光线透过之处,如同相机的镜头,角膜之外有泪膜,是有泪液形成,起润滑和保护角膜的作用,而瞬目即眨眼则是让泪液更均匀润滑,如同擦拭镜头的镜头纸。角膜无血管,但神经丰富,对外界特别敏感,也是体位的感觉器,若有异物等侵袭可通过神经反射发动闭眼、扭头或身体移动而躲避。角膜之后是眼内腔,由前房、玻璃体房和后房组成。前房与后房内充满房水,房水由后房产生经瞳孔至前房,并引流出眼,如有阻塞,则房水流动不畅,则眼压增加,就会导致“青光眼”发生。晶状体是一个双凸的可调节的纤维组成的透明的凸透镜,可以调节焦距,从而成像在视网膜上,晶状体内没有血管,营养由房水提供,但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混浊,就会发生“白内障”。玻璃体位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前端有一内凹容纳晶状体,是一玻璃样酸并吸收大量水而形成的透明胶体,与角膜、晶状体共同组成屈光介质,又担负维持眼内压和支撑视网膜的作用,如果由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原因而致小血管出血或渗出侵入,就会发生玻璃体混浊,俗称“飞蚁症”,小若飞蚁,大若硬币,位置漂浮不定,大小也可变化。视网膜就如同照相机的相纸,是一个设计缜密的视觉细胞组成的膜,成像并经神经传输到大脑。由于密布毛细血管,而且透过瞳孔清晰可见,因而成为观察血管的绝佳之处,而且由于各种原因而致血管异常也是视网膜病变的主要病因,最多见的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旦累及黄斑,甚或失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失明原因。
眼睛是一个复杂又缜密的视觉器官,视力的减弱甚或消失、感光异常导致的色盲,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除了疾病,老龄化及老年性疾病所致的眼病会越来越多,也为医疗带来极大挑战,很多眼病尤其是白内障可通过手术治疗,恢复或提高视力,但是也应注意到,老龄所带来的机体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退化,如果只解决眼睛的问题,而大量的与其他器官不匹配的信息获得,会不会加剧其他器官的老化?
眼睛是反映人体增龄最细腻的器官,从呱呱坠地的晶莹剔透,到牙牙学语的清澈明亮,到青春年少时的深邃迷茫,到成年时的神采奕奕所预示的辉煌,可谁能逃脱老眼昏花时常忆少年狂的无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