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技术化不应该成为医学的梦想
2019-03-25 17:17:59 浏览:12230 来源: 健康报
“中医绵延千古,西医也源远流长,医学到底是什么?”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医师协会第一届医学与文学高峰论坛上,著名妇产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这样发问。随后,郎院士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医学的本源应该是善良情感和互动关爱的表达,技术化不应该是医学的梦想。
医学是个不确定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
医学最后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学会走向哪里?医学就是可以消灭一切病患,让我们长生不老吗?我个人认为,这大概是一个不清醒的梦,一个迷失的幻。人不会长生不老,人更不会不得病。人类消灭一种疾病,就会出现一种新的疾病,病毒总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向人类反扑。医学需要人不断追求,这个追求的过程几乎无止境。
如今,基因技术、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人工智能技术等改变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那么未来的医学将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合成蛋白,未来人或许可以通过合成的方式生殖出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弄点面、弄点水,加点发酵粉,揉搓几下放在烤箱里面烤一下,人就生出来了,而爱情、亲情都没有了。这是不是挺可悲的?
医学本身是被其他学科带动着发展,是人与社会的关联,医学的社会性是它最基本的属性。作为一名医生要认识到两点:一是不要伤害;二是面对疾病,医生、病人是并肩战斗的。这里面包含的是一种哲学理念,一方面哲学如果没有提供它的医学是不行的;另一方面,医学如果没有哲学的普遍真理也是不行的。所以,医学和哲学要结合起来。这需要一种人文的教育。1998年,我写了一本书叫《一个医生的哲学》,里面提到救死扶伤是人性善良的体现,医学的本源应该是善良情感和互动关爱的表达。
医学本身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局限性。医学的局限是认知的局限。以前没有艾滋病,没有非典,现在有了。每年都会出现一种新的病毒性感染,科学家不知道该如何给它起名。另一个是医学有其自身的风险性,所有的诊断治疗都是在活的人体上发生的。这与修机器完全不同。医学的过失、医生的错误都是难免的。
我也告诫自己,千万不要过早的生成什么都了解的思想,包括我的专业,千万不要轻易地夸耀自己多么精准。我不太讲精准医学,尽管我并不反对精准医学,但是精准本身就是相对的。一定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一定要审慎地实践,小心地前行。
英国医学杂志统计了60种病,并声明这60种病没有必要采取医学方法去治疗,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有什么医疗方法可以有效治愈。也许不治疗比治疗效果会更好。因此有人调侃我们医务人员说:很多聪明的医生治疗了很多没有病的人,因为有人是不需要治疗的。
事实上,这样的案例确实存在。有的病确实是越治越坏。典型的例子就是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安东尼·莫尼斯提出的前额叶脑白质切除手术治疗狂躁症精神病。这在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
早在100年以前,美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说过一句话:“医学是一个不确定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这不意味着我们不去追求真理,而是说我们的认识总是会受到影响。我们并不是不相信准确,而是应该拥抱所有的可能性。毛主席说:“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所以我说我们从错误和失败中学习的东西,远比从成功和胜利中学习得多。
人文修养是医生临床胜任力的要求,也是职业精神、职业智慧的体现
医生和病人应该面对面的交谈,医学不是沉默的技术。一个医生永远不要离开病人。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故事是人和人之间的故事,而不是人和机器之间的故事。如果有一天我们进入医院是这样的:一个无人分诊台把你引进去,然后送入手术室去,由两个机器人给你开刀,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大夫,没有一个护士,这还是医院吗?这叫机械加工厂,机械修配厂。这不该是医学的前途,医学的梦想。
林巧稚医生说,医生要永远走到病人床边去,做面对面的工作,单纯地或仅仅依赖检验报告是危险的。我们北京协和医院老院长房间里挂着一幅油画名叫《医生》。画面的情景十分动人:夜已深了,小女孩病得很重,母亲已经筋疲力竭,支撑不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父亲在焦急的等待,医生还在守候着。这样的情景现在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医院里很少见了。很多医院有这种情况的病人早就被送到ICU去了。各种管子、各种监护在看护病人,医生很少守着病人了。
医生要做的事情,不仅仅是治病,还应当对病人有关爱、同情。所以一个医生自身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医生千万不要在活的肌体上来完成技术化,那可能会犯下一个最根本的错误。医生要学点文学,学点艺术,学点哲学。文学的情感、音乐的梦幻、诗歌的意境、书画的神韵常常会给医生疲惫的头脑和枯燥的生活,带来清醒和灵性。所以医生太注重技术是不行的。医生要关注患者,患者第一重要,要给患者人文关怀。
在平时的诊疗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病人只知道我的检查结果是什么,我的医生是哪个;医生只知道,我的病人叫什么名字,他得的是什么病。有一次,我自己抽时间去看病人,我问病人,你的医生是谁?病人说我也不知道,每次都来很多医生,互相讨论完我的病情就走了。现在我们的医生太关注技术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做得还不够。长此以往,医生的心智会板结,会沙漠化。医生应当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从根本上提升人文修养,这是医生临床胜任力的要求,也是职业精神、职业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