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关注结核潜伏感染人群—结核病患者储存库
2019-03-25 15:00:41 浏览:10232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1882年3月24日是德国科学家科赫宣布发现结核分枝杆菌(下称“结核菌”)的日子,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一天确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宣传主题是“It’s Time!”,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开展终结结核病行动,共建共享健康中国”。为便于大家进一步认识、有效预防结核病,新叶社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高磊研究员给我们讲解结核潜伏感染及其应对举措。
(结核菌的发现者Robert Koch(1843 - 1910))图片来源:Wikipedia 尽管如今结核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这个威胁人类千百年的传染性疾病却很难消除,如果把结核称为传染病界的“一哥”,也并不为过,先来看几个数字: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结核菌的强大杀伤力以及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和威胁。人类一直在与结核作斗争,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使用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控制结核病,但是结核病如今依然可以轻松挤入全球十大死亡原因排行榜,因此被称“白色瘟疫”。更可怕的是世界范围内有17亿结核潜伏感染者,占全球人口的23%,这意味着大约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体内潜伏着结核菌。作为全球结核病负担排名第二的国家,中国有多少人感染结核菌呢?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牵头组织的国家“十二五”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开展了目前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结核潜伏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和干预研究,发现我国不同结核病疫情地区农村人口的结核潜伏感染率为13.5%-19.8%。 一、什么是结核潜伏感染? 结核菌是引起结核病的元凶,别看它小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但你可别小看它,它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下面我们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结核菌通过飞沫传播,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咳嗽时如果痰中带菌,与之近距离接触的人就有“中标”的危险了。除极少数免疫低下人群如免疫系统尚不健全的婴幼儿在感染后即可能发病,绝大多数感染者会进入一个长期的潜伏感染状态。简单说结核潜伏感染是指身体感染了结核菌但尚未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一种持续带菌状态。潜伏感染有如下几个特点: “潜伏” 结核菌入侵到体内后会与人体的免疫系统展开厮杀,这场人体保卫战可能有三种结局:战胜,结核菌被清除;战败,人体免疫系统被攻陷,发生结核病;双方势均力敌,结核菌狡猾的“潜伏”下来。但是,“潜伏”不是“驯服”,结核菌其实是在默默等待机会,它会伺机而动。 “不传染” 人体处于潜伏感染状态的时候是不具备传染性的,只有痰中带菌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才是结核菌的传染源。这也是人体在不能彻底战胜结核菌时选择与其共生的底线。 “不安于现状” 潜伏感染阶段如果人体免疫力下降,与结核菌形成的动态平衡就会被打破,结核菌会趁机大肆增殖,破坏肺组织或其他组织,利用痰液逃离人体后再去传染更多人。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的因素很多,比如HIV感染、癌症等重大疾病、以及营养不良、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所以潜伏感染者并不安全,实际上危机四伏。 二、感染后有多少人会发病? 结核菌这么可怕,潜伏感染状态又不是“友好共生”,那么感染后到底有多少人会发病呢?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显示5%-10%的感染者可能会发生活动性肺结核。听到这个数字,您开始放松警惕了吗?我们再来算笔账,如果中国结核潜伏感染率按20%计算,那么我国当前应该有2.8亿感染者;如果其中5%-10%可能发病,那么这些感染者中未来会产生1400-2800万肺结核患者;让人担忧的是这些肺结核患者还会传染其他人,继续往这个庞大的潜在患者库里面注水。在没有有效疫苗的前提下,这样的恶性循环成为结核病防治工作中难以破解的“魔咒”。 三、面对潜伏感染,我们束手无策吗? 由于我国结核病治疗不是采取强制隔离治疗策略,我们永远不知道大街上、地铁中、电影院里我们身边是否有结核病患者。在人群密集的开放环境里,结核菌防不胜防。如果您发现自己已经感染结核菌,正在水库中“漂着”,您有没有在瑟瑟发抖?一定想知道,感染后该怎么办?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潜伏感染发展成结核病的主要原因是结核菌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您要想在与结核菌的斗争中占上风,远离不良生活习惯、强身健体、提高身体免疫力是抵御它的有效手段。但是这些还不够,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如果我们身体出现了一些发生结核病的危险因素就只能束手无策了吗? 宽宽心,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可以让您的发病风险降低60%-90%的神奇妙招,我们叫它“预防性治疗”。 四、预防性治疗 何为预防性治疗? 预防性治疗是指为了保护高危人群、减少发病而开展的结核分枝杆菌检测和抗结核药物的预防性服药。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结束结核病流行(END TB)”的全球战略目标,预防性治疗又有了新的“使命”,既要保护高危个体,还要实现人群中的结核病发病率下降。于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和2018年分别发布了《结核潜伏感染管理指南》和《更新和合并的结核潜伏感染规划管理指南》,指导包括中国在内的113个国家和地区(中高收入,结核病发病率低于100/10万)推广高危人群结核潜伏感染检测和预防性治疗。 哪些人需要预防性治疗? 关于在哪些国家和地区开展潜伏感染预防性治疗,世界卫生组织主要考虑了“中高收入”和“发病率低于100/10万”两个因素来保证可行性。依据现有研究证据的强度,HIV感染者、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等被推荐为预防性治疗的目标人群。世界卫生组织同时也强调在资源有限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应该针对HIV感染者和5岁以下有密切接触史的儿童两类重点人群开展潜伏感染检测和预防性治疗。 预防性治疗的推荐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还推荐了以上四种预防性治疗的方案。为改善预防性治疗的安全性和依从性、提高干预效果,联合用药和短程化是当前预防性治疗方案发展的两个重点方向。 五、积极应对潜伏感染,体现大国担当 我国是结核病和结核潜伏感染双重高负担的国家,中国的结核病控制成效直接影响全球“结束结核病流行”战略目标的实现。国外经验值得借鉴,但是不能照搬。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结核病疫情差别显著,应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疫情、可供卫生资源、不同人群对干预需求的迫切性,分地区、分人群逐步推进。面对复杂的疫情特征,政策的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人民健康需求,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前瞻性布局,在2013年便启动了结核潜伏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和干预相关的系统性科研攻关项目,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和成绩:初步阐明了我国结核潜伏感染负担、界定了社区干预目标人群、获得了目前有临床试验数据支持的全球最短程干预方案,形成了完整的干预路径,为适宜我国国情的结核潜伏感染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参考。 利用“中国数据”和“中国方案”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推动全球结核病防控体现的是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