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服务如何支撑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请看
2019-03-18 14:25:48 浏览:13382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迎来创新合作发展新机遇、新契机。随着该纲要的公布,一个国际一流的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逐渐显现。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既包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包括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计划”中,今年特开设《粤港澳大湾区地质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工程》,旨在开展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综合调查,支撑服务大湾区发展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修复,以及生态文明、优质生活圈、互联互通体系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地调局迅速反应提供基础支撑
2017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当年7月,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这期间,为支撑服务大湾区规划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迅速行动,会同原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地质局等单位,利用最新调查资料和以往成果,对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和《支撑服务广州市规划建设与绿色发展资源环境图集》,提出了规划建设的地球科学建议。
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广东省地质局、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原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等单位,开展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合作,组织编制完成《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并送往国家有关部委及相关地方政府。图集涵盖土地规划利用管理需要重视的资源环境条件、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适宜性、产业规划布局需要考虑的能源与资源条件、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重视的资源环境状况和防灾减灾需要重视的重大问题,包括6部分内容、图件55幅。
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依托泛珠三角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会同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东省地质局等单位,在对最新的水工环地质调查资料和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以粤港澳大湾区三极之一的广州市为重点,编制《支撑服务广州市规划建设与绿色发展资源环境图集》,提出了助力大湾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用水安全、旅游产业发展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等五方面的地质建议。
大湾区综合地质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反应如此迅速,源于多年来的工作基础。据了解,为支撑服务珠三角经济区发展,在原国土资源部的领导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9年启动实施了珠三角经济区环境地质综合调查项目,调查区涵盖了粤港澳大湾区除香港和澳门之外的所有范围,累计投入经费1亿多元。
在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7~2018年累计投入近1亿元,会同广东省有关单位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地质调查,并取得阶段性进展。
共同推动广东省城市地质工作全面启动。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广州市人民政府建立合作机制,形成“中央引领,地方跟进”的城市地质调查合作新模式,按照“共同出资、共同组织、共同实施”的原则,联合开展了广州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为全面推动了广东省城市地质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实施地下空间探测构建“透明南沙”。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广州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委员会,开展了地下200米以浅空间资源勘查和探测,实施了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共同编制完成《支撑服务广州市规划建设与绿色发展图集及地球科学建议》,为构建“透明南沙”和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重要基础。
联合开发“地质随身行”手机APP,有效提升地质工作信息服务水平。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联合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合作开发的“地质随身行”手机APP,建立跨行业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了地质调查成果实时查询与更新,提高了公众参与度和科普水平,创新了地质调查成果智能便捷服务新模式。
编制形成《广东省自然资源图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牵头组织,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广东省自然资源图集》,对全省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开发利用现状、潜力等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为服务广东省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修复等提供了数据支撑。
今年2月2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支撑服务广州市规划建设与绿色发展资源环境图集》及地球科学建议移交给广州市委、市政府。该图集是充分展示了广州市的基础地质条件、城市规划建设应关注的重大地质安全问题、产业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的优势地质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重视的资源环境状况等内容,可为广州市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大湾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确定6项重点任务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今年新开设的《粤港澳大湾区地质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工程》,将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重大问题,围绕“三极、一带、一网”,开展“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多尺度陆海一体综合地质调查,摸清自然资源家底,评估资源潜力,探索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查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评价安全风险,建立地质环境监测基地,打造信息系统与服务平台,为大湾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资产管理、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地质安全与监测预警等提供地球系统科学依据。
据了解,该综合地质调查工程涉及以下6项重点任务:
大湾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以广州、惠州、佛山、中山、江门等主要城市为试点,开展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查明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力,服务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修复。在重点规划区开展0~200米地下空间资源探测,建立三维可视化地质结构模型,评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综合响应过程,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构建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服务城市地质工作管理、数据更新、成果转化应用。
大湾区重点海岸带陆海统筹地质调查。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大工程、滨海新区规划、城市群规划选址等重大需求,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和海岛区域多要素多尺度的陆海统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系统查明海岸带地质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摸清并评估海岸带自然资源家底和规划建设需要的基础地质资料,打造陆海统筹地质调查样板;提出海岸带城市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地质解决方案,服务城市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
大湾区地质安全调查评价。查明大湾区活动断裂、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圈定危险区范围,分析其发展趋势,提出防治建议。查明重大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工程地质问题(如岩溶、软土、砂土液化等)和可能触发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为互联互通、重大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优化、勘测和施工提供技术支撑和地质安全保障。
大湾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在已有地质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基础上,通过遥感调查、重点区地面调查,基本查清大湾区林草湿、水、地热、优质耕地、地质遗迹等资源数量、质量、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力,为大湾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修复等提供了数据支撑,助力大湾区清洁能源开发、特色农业打造、旅游发展和用水安全保障。
大湾区国土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根据调查评价成果,选择重要区域地质环境及典型环境地质问题开展监测工作,构建大湾区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活动断裂与地应力、崩滑流、水土污染、地下水环境、海岸侵蚀与淤积、海水入侵等点线面综合监测网络,开展大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监测与预警,为大湾区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全过程提供服务。
建设大湾区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系统收集、整理大湾区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从区域发展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综合研究和资料二次开发,进行多源—多维度数据的融合集成与管理,建立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实现“透明湾区地质云”平台。编制系列基础性、应用性和评价性图件,及时服务大湾区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科学研究等,为政府决策、工程建设、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