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医共体如何“连木成林”?代表委员们给出了这些锦囊

2019-03-12 20:52:31 浏览:14168 来源:健康报

3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在“部长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分级诊疗制度是新医改以来推行的一项重大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之日,乃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成功之时。”

3月9日,健康报社、《中国卫生》杂志社举办“两会精英汇”,围绕“推进县域医共体,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题,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如何通过推进县域医共体,将单项改革的“树木”连成综合改革的“森林”?代表、委员们这么说—— 

快来看看这场沙龙活动上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都说了啥↓↓

1552394979130919.jpg

全国人大代表、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主任 郭玉芬

先实现乡村一体再推动县乡一体 

甘肃省自2014年开始试点分级诊疗制度,2015年在全省铺开。具体做法是,确定近500个病种,依据病种的疑难程度,分省、市、县、乡、村5级进行诊疗。由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委员会,评定各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并签订分级诊疗病种协议;各级定点医疗机构根据医疗服务能力,逐年增加分级诊疗病种数量。各级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根据分级诊疗病种协议,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实行按病种付费。病种价格主要根据临床路径制定,并通过智能审核,监管临床路径落实情况。

在改革过程中,甘肃省注重把握改革节奏,高度重视发挥乡镇卫生院在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强调先实现乡村一体化,再推动县乡一体化,并逐步把疾控机构纳入分级诊疗体系,由此构建起县域医共体框架,实现防治结合。当前,乡村一体化已经在甘肃省全面推开,县乡一体化主要通过影像中心、病理中心、检验中心、心电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建设,着力实现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的同质化。

在此模式下,甘肃省各级医疗机构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数据显示,改革之前,甘肃省的县外转诊率超过30%,县外医保基金使用占比超过50%。目前,这两个数字已经分别下降到11%、25%,说明甘肃在构建分级诊疗制度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552394996520512.jpg

全国人大代表、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院长 华树成

 不能急于求成  务必夯实基础 

我国农村人口多,推进县域医共体、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夯实基础,通过配套政策的建立和倾斜,真正把人才留在基层。

进入新时代,老百姓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要想实现基层首诊,一方面要确保基层有让老百姓信任的医生。要解决当前基层人才匮乏的现实问题,建议在医学教育体系上做出调整,实行分类培养,针对基层需求增加医疗资源供给,订单定向培养医学人才,并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防止基层人才流失。同时,国家应重视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保障,加大各级财政投入,确保基层医务人员能够获得体面的收入、较好的生活条件、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另一方面,推动基层首诊需要加强国民教育和相关立法工作,将分级诊疗的相关条款明确写进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内在提升国民有序就医的意识,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此外,要充分发挥医保的杠杆作用,严格执行分级诊疗和基层首诊转诊制度,医保报销比例要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让有限的医保基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分级诊疗要让老百姓觉得方便、有效、有获得感,还须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医疗健康”基础上,推进智能+工具运用,使常见病、多发病的基层诊断能力得到提升,实现同质化治疗。

1552395012941879.jpg

全国人大代表、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 孙丰源

 用区域医疗中心承接跨区患者 

新一轮医改10年成效显著,然而在看到分级诊疗体系逐步构建的同时,也要看到老百姓“水涨船高”的医疗健康需求。由于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短缺,不同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我国患者跨区域就诊现象较为突出。

要缓解跨区域就诊问题,除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外,还应重视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通过区域医疗中心承接原本想要到“北上广”的患者,“兜住”这些患者对优质高效医疗服务的需求。

区域医疗中心是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其发展完善过程中,应明确医院不是建得越大越好,而是要有所侧重、突出特色,立足于满足区域内居民的医疗健康需求这一基点,以能力建设为出发点,带动区域内形成医疗机构高效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1552395028105918.jpg

全国人大代表、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院长 陈树波

 打破医疗机构各自为政局面 

要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必须协调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作用,尤其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县域医共体作为涵盖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共同体,将原本分散的医疗资源织成一张网,是助力分级诊疗格局形成的关键一环。

要想织出一张更高效联动的医共体网络,必须改变以往各医疗机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只有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协同合作,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链条才能理顺。

在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基础上,要强调发展区域医共体作用。在区域医共体建设中,要把三级医院涵盖进来,通过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尤其是注重发挥好市级医院的作用,逐步拉齐不同区域间医疗服务水平,让广大患者拥有安全感与获得感的就医之路更加通畅。

1552395047999628.jpg

全国人大代表、

重庆市中医院副院长 李延萍

保障民生须深化“三医联动”

党的十九大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快推进。近年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居民基本医保补助标准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不断提高,医保基本实现全民覆盖。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认识到,医疗保障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就医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如国家层面对远程医疗服务价格监管不够,远程医疗服务费用暂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鼓励支持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保政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为贯彻落实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切实保障基本民生,推动解决重点民生问题”有关要求,要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强远程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制定服务分类目录和各项目指导价格,逐步将远程会诊、影像、超声等远程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远程医疗设施的投入,加快远程医疗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并制定兼顾服务申请医院、服务供给医院和医务人员三方参与的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健全鼓励支持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机制,有序增加定点中医医疗机构数量,逐步扩大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中药院内制剂的医保报销范围,根据中医药特点合理确定和逐步增加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等,在中医医养结合、中医康复服务、医联体医共体建设等方面,更好地发挥医疗保障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 

1552395063568621.jpg

全国政协委员、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主任 杨洋

 医共体建设不能搞“任务式”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首先,应更加重视医保基金在各个层级医疗机构的使用率。推进医共体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医保打包付费,建议对医共体进行考核时更多侧重考量医保基金在县域内的使用情况。其次,要规划协调好医共体之间、医院之间、医生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任务式、帮扶式的建设始终难以为继,只有探索建立起长效机制,医共体建设才能走得长远。

第三,要形成政策合力,在人才培养使用的各个环节打好“ 组合拳”。在推进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也应像职业教育一样,建立较为完整的顶层设计,同时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协同发力。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县域医共体和分级诊疗制度的人才基石。

1552395078383154.jpg

全国政协委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 胡豫

 分级诊疗的前提是夯实网底

所谓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质指的是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服务能力,高效是指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建立层级分明、定位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措施,促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切实有效地提升了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

服务体系的构建,基层首诊制度和转诊机制的落实,直接影响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效果。2018年,中央财政投资242亿元支持664个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有效夯实了分级诊疗的体系基础。但是,作为分级诊疗中坚力量的二级医院,床位数年均增幅远不及三级医院,占比甚至还有所降低。近年来,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设施设备跟既往相比可谓是焕然一新。然而,在人才配置方面进展较为缓慢,与患者放心首诊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核心和关键在于强化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围绕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盘活人力资源、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再出台一批有效的改革举措,让医务人员在基层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要发挥医保杠杆作用,用经济手段将患者分流至基层。还要持续推动医联体建设,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同时加快建立区域性信息平台,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沟通协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1552395092107321.jpg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 黄宇光

 调整优化有限医疗资源 

在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值得思考。目前,一些医院普遍存在急诊、病理、重症和麻醉等学科人员短缺现象,麻醉专业人力资源尤其不足,这不仅影响患者安全和麻醉服务质量,更会造成手术资源严重浪费。因此,应在加大全社会医疗资源投入的同时,调整和优化有限医疗资源,解决不同学科发展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从而有效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获得感。

在人才培养方面,医学生在大学本科毕业后,一定要首先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合格的临床执业医师,然后采用薪酬激励等措施,鼓励他们到基层和偏远地区服务。

在医共体构建过程中,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要实现良性互动,在鼓励大医院医生去基层援助带教的同时,基层医务人员也应到大医院学习进修。有效缓解大医院对病人的“虹吸现象”,需要更具体的政策引导,包括医保财政和医院绩效考核等综合措施。良好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是多方面制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制度、患者就医行为等密切相关,必须有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要根据行政区划和医疗资源的分布情况,有序推进医共体建设,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利益共同、责任共同,实现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医共体模式的转变。

1552395109145189.jpg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吴浩

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

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离不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个“网底”。在构建县域医共体、推进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抓住并充分发挥基层医疗的特点。

首先,在合适的时间地点,用合适的人解决合适的问题。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要明确,全科医生、专科医生、护士的职责分工也要明确。需要注意的是,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分,而是分工协作的关系。

第二,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和医疗工作应该是分工与协作的关系。面对群体公卫工作,由公卫人员来进行;全科医生负责为患者看病,并在诊疗过程中给予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预防建议。

第三,完善家庭医生制度,明确其职责为看病、转诊患者以及为签约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可考虑为家庭医生配备护士,以方便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管理。事实上,许多三级医院的“高护”(高年龄、高资历的护士)既懂医疗又能做公卫服务,且三级医院大夜班、小夜班的高强度工作也让这些“高护”觉得吃力。恰恰社区非常需要这样的护士,待遇也不低。建议基层增加护理编制,鼓励三级医院的“高护”转岗下沉。

医疗 | 董瑞:多渠道培养人才 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队伍

下一篇:【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请关注农村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健康中国促进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备案:京ICP备19034875号-1,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7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