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探寻健康科研的理想路子,医卫界科学家的这些憧憬能否实现
2019-03-08 16:40:51 浏览:13442 来源:原创: 王潇雨 甘贝贝 健康报
这几天,全国政协委员们都在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在3月5日下午的小组讨论中,报告中关于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的相关内容,引起了医卫界4位科学家的热切关注。那么,什么是健康科研的理想路子?4位科学家就此畅谈了他们的憧憬。
“目前,我们原创的临床药物和生物制品数量,和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远不相符。”会议一开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就拿过话筒先声夺人,“在原始创新方面,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我国急需提升生命科学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接着说,未来,生命科学产业对国家GDP贡献的潜力是巨大的,要进行顶层设计,打造产业化链条,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尽管国家建立了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但投入明显不足。胡盛寿建议加大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基地的建设,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国家重大疾病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董小平对胡盛寿的建议“非常赞同”。他表示,还应加速临床仪器设备研发。他回忆说,当年他们团队去非洲援助抗击埃博拉疫情,当时携带的传染病病原体检测试剂只有一种是国产的,其他都是进口的。
“我国论文数量多,不乏高水准的科研成果。与欧美相比,我们的问题是缺乏‘转化’,主要缺少兼具商业头脑和技术头脑的‘中间人’。科学家需要‘中间人’的帮助,才能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建议国家加快引进和培养这样的人才。”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葛均波说,比如一些原始产品,国外大公司买来进行孵化,而美国设有这样的专门机构,“这就好比建立一个面粉厂,大家都可以到这里买面来蒸馒头”。
对于政府报告中提出的“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高福认为,这在药物、生物制品研发上最容易做到,“比如肿瘤免疫治疗,前沿企业与医院联合,特别容易形成创新机制”。
但葛均波认为,在心血管病疾病研究领域,一些研究都是“小作坊式”的,“拿不出成规模的高质量研究”。他举例说,精准医学研究重大专项的5000万经费被划分成20几个子课题,这种做法有悖于科研规律,“国家要从战略上协调临床研究、整合资源”。
鉴于某个单位的力量实在有限,董小平建议“可以向教育部、中科院借鉴经验,提出一个涵盖卫生健康领域的工程,整合多方力量”,他介绍,中国科学院自开展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发展迅猛;教育部开展“985”“211”“双一流”的高校建设项目”也取得不错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