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委员:五大能源存在优势互补的创新空间

2019-03-08 11:59:32 浏览:8996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首次将我国的能源问题提到了“革命”的高度。

2015年11月,我国在巴黎气候大会上郑重承诺,“2030年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我国目前能源发展状况如何?能否实现巴黎气候大会上的承诺?在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民盟辽宁省委副主委、民盟大连市委主委刘中民将关注点放在了加强顶层设计,以科技创新推进能源革命上。

据刘中民介绍,按照现在的技术体系推进,我国有可能达到《巴黎协定》承诺的2030年阶段目标,但难以依靠现有能源技术的累积进一步实现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稳定,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一半”的愿景。

究其原因,这与我国现有能源体系中各分系统相对独立,且存在结构性矛盾息息相关。“例如石油供应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发电与上网的矛盾,火电与可再生能源的矛盾,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矛盾,化石能资源利用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矛盾等。”

一个个盘点下来,刘中民也觉得非常棘手。“不过我们不应悲观。”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我国现有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与核能五大能源类型之间,存在着通过相对优势的互补融合,形成整体优势的发展需求和巨大技术创新空间,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刘中民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耦合,可大幅度提高能效,也有利于促进二者协调发展;非化石能源制氢,既可以为煤化工补充氢源,氢的转化利用还可以降低碳排放;大规模储能系统,可以推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实现清洁能源多能互补……

在这种背景下,刘中民认为,目前应进一步加强全局性顶层设计,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抢占能源技术战略制高点。“特别是打破各能源种类之间相互独立分割的局面,通过优势互补来对冲抵消各自的缺陷,以科技创新促进构建国家能源新体系。”

他建议——

首先要系统梳理能源领域各板块互补融合的技术需求及融合方式,加快突破能源领域核心关键技术。

同时,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打破能源领域板块壁垒,加快部署能源领域国家重大项目。

在这过程中,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在原理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引导企业和地方政府投入到示范工程建设中,促进大规模、系统性的能源技术示范落地;并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探索建立从基础研究到规模应用全链条的科技和利益衔接与激励机制。

此外,要整合国内能源领域优势力量,加快推进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建设。(文/人民政协网,王硕 高志民 )

员风采

41.webp.jpg

科研当报国

在许多人看来,刘中民能够成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自是情理之中的事。这不仅因为他拥有理学博士、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等诸多头衔,人们更看重的,是他投身科研数十载,矢志不渝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

话题不妨从刘中民带领团队历经20多年“一诺千金”的坚守,终于使“以煤代油”技术在中国落地生根说起。

烯烃是生产塑料的基本原料,传统的烯烃生产主要依赖于石油资源。“我国是个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每年生产烯烃需要消耗原油近1亿吨。我们研究的就是设法用煤炭替代石油来生产烯烃。”回忆起那段拼搏创新、漫长艰辛的往事,刘中民用“失败,研究;再失败,再研究”来形容。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不少发达国家就相继启动“以煤代油”科研攻关计划。“但长期以来,在甲醇制取低碳烯烃这一关键环节上始终无法突破。”1981年,中科院向大连化物所下达了甲醇制取低碳烯烃的研究任务,也让1983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的刘中民开始有机会了解并接触这一项目。

1990年,博士毕业的刘中民正式加入甲醇制烯烃课题研究团队,转年担任课题组副组长,成为我国煤炭清洁转化事业的“主力”。

当时正赶上“出国热”,不少人劝刘中民出国发展,他也曾动过心,但最终还是被甲醇制烯烃课题吸引住了。“如果我国能早日实现‘以煤代油’,将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他说。

1995年,研究团队经过两年奋战,完成了“合成气经由二甲醚制取烯烃工艺”技术年产60吨烯烃的中试试验,并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一年,刘中民被委任为研究组组长。

项目起步期,研发条件差、人力不足、资金严重短缺,加之国际油价处于低位,企业投资新技术积极性不高,国家层面的支持也寥寥无几,项目组几度陷入困境。刘中民笑称“当时穷的只剩下精神”“想好了就要真抓实干,不让发展机遇失之交臂”。在挫折面前,刘中民和他的团队选择了坚持。

1996年,刘中民被派往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工作。在那里,他仅用1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2篇研究论文,令法国专家大为惊叹。8个月交流工作结束后,法方抛出橄榄枝,刘中民没有动摇。“尽管他们开出的条件很优厚,但甲醇制烯烃研究在等着我,国家任务在等着我,我必须回来。”

“峰回路转”的一天终于到来。2004年,随着国际油价回暖,刘中民团队的研究工作迎来了新的生机。同年4月,时任陕西省政府领导决定,由陕西国有企业出资建设大型工业化试验装置,与大连化物所一道建设万吨级甲醇制烯烃试验装置并开发成套技术。随即,该课题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重大产业化专项。经过700多个日夜操劳,2006年5月,世界首次万吨级甲醇制烯烃(工艺名:DMTO)工业性试验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宣告成功。2010年8月,DMTO装置项目又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投料试车一次成功,这是世界上首套大型甲醇制烯烃工业装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率先实现了甲醇制烯烃的核心技术及工业应用零的突破。

至此,以刘中民为代表的几代科技工作者的长跑接力,终于攻克甲醇制烯烃的世界性难题,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路子。

2014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获奖代表刘中民颁奖。“这是对我们团队的最高褒奖。”刘中民表示。

刘中民获得的各类荣誉有很多,但他对其十分淡然。“找到代替石油的生产方式,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战略的长远需求。我们的目标是:转化一代,开发一代,前瞻一代。”身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刘中民希望自己在两鬓苍苍时的回忆,是为报效祖国不懈追求而带来的那份快乐。作为民盟大连市委主委,踏上全国政协大舞台后,他用7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命感油然而生!”(文/中国青年报 吕东浩)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健康中国促进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备案:京ICP备19034875号-1,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7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