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

2019-03-07 17:54:01 浏览:11576 来源:中国银行业杂志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而言,当前及时获得贷款比贷款成本更为重要,应先着力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有效缓解融资贵。

货币政策传导“梗阻”是导致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2018年第二季度以来,伴随央行三次降准、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等操作,我国货币政策已转向稳健中性。截至2018年9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1.5%,较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同业拆借与质押式回购等代表性货币市场利率也已降至近年低位。特别是10月7日央行再次宣布降准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扣除10月15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4500亿元,净释放资金约7500亿元,银行体系流动性进一步实现了“合理充裕”。

与此同时,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不升反降,实体经济呈现信用紧缩状态,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再次凸显。11月8日,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在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指出:据不完全统计,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只占25%,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超过60%。要实现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提出的“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还需做很多努力。


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成因复杂

货币政策传导不畅这一现象成因较为复杂。既有长期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近期外部新变化的影响;既有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受限、意愿不足等问题。

实体经济面临困难,有效融资需求不足。2018年第二季度以来,我国实体经济需求端明显放缓:受资管新规落地和严控地方政府隐形债务政策的影响,基建投资增速明显下滑,民间投资增速低位徘徊;在“严控房价上涨”的政策背景下,房地产投资动力趋弱;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影响,消费增速也步入下行通道,2018年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9.5%,创下2003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受中美贸易战影响,加之我国近期举办首届进口商品博览会等,主动发力扩大进口,贸易顺差可能收窄。上述总需求“三驾马车”的变动因素导致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边际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下滑,进一步压低了有效融资需求。

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相对较高。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占很大比重。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是当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最大痛点,有着深层次制度层面原因。一是小微企业治理机制普遍不够健全,财务制度不规范、管理信息不透明,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二是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不足3年,贷款违约率较高。三是征信体系不完备,企业和个人两大系统信息整合不够,企业失信行为往往未体现于企业主个人征信报告中,部分失信企业主仍可通过信用卡、个人贷款等方式融资,加大了民营企业信用风险。四是部分民营企业在经济上行周期盲足追求做大,过度融资投资、过度多元化,也导致企业财务杠杆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在经济下行周期将会面临严峻考验。

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但未来压力较大,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受限。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达标是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硬约束。就全行业看,2018年第二季度行业资本充足率较一季度小幅下降0.07个百分点至13.57%,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20%,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65%,虽然满足监管的最低要求(分别为10.5%、8.5%和7.5%),但已连续两个季度下降。此外,由于银行表外非标债权资产暂未计提资本,以8月末表外理财22.32万亿元计,其中约15%为非标债权资产。如果3.35万亿元非标债权资产全部回表并按照100%风险权重计提资本,则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将下降0.35%左右。因此,资本正日益成为银行的稀缺资源,资本充足率将成为银行信贷增长的长期制约。

银行风险偏好明显降低,企业信用风险溢价上升。去年初以来持续至今的严监管、治乱象使合规成为各类银行的第一要务,风险偏好普遍显著降低。表现在商业银行表外非标融资数量的快速下滑和表内信贷融资结构的恶化。同时,严监管背景下民营企业信用风险溢价上升。今年上半年,共有25只债券违约,违约规模共计253.01亿元。受违约事件增加以及民营企业信用风险溢价上升等影响,不少民营企业延迟或取消债券发行。作为主要买家的银行投资购买信用债更加审慎而优先选择利率债。

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仍受限制,定价难以覆盖成本。虽然我国2015年10月即宣告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但各地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事实上对利率浮动空间仍有一定限制。存款端的利率管制客观上造成存款增长乏力,大量存款转为表外理财。贷款端的利率管制则可能导致贷款收益不足以覆盖风险和综合成本,使得银行放贷积极性进一步下降。

缺乏正向激励,而约束机制对民营企业存在歧视。缺乏对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具体奖励和支持措施,不利于提升从业人员积极性。监管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两增两控”的监管要求属于不达标就采取惩罚性措施的负向激励,而非达标就给予奖励的正向激励措施。不少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变通完成考核要求,政策效果难以彰显。与此同时,风险追责实际执行中存在所有制差异,尽职免责难落地。国有企业贷款出险,更容易认定为工作过失而落实尽职免责,民营企业贷款出险,则往往会被怀疑存在道德风险,银行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多会介入。许多银行信贷风险追责执行中存在事实上的所有制歧视,导致基层工作人员在给民营、小微企业放贷时顾虑较多。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须形成合力

今年6月份以来,针对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突出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金稳委会议及时做出部署,各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0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金稳委专题会指出,要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落实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基础,应与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统筹考虑。

当前货币政策总体松紧适度,在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外部风险冲击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不宜再进一步大幅度宽松。否则释放出的流动性可能进一步淤积于短久期、高评级、无风险资产,不但对实体经济支持有限,也无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反而可能加剧汇率风险和资产价格泡沫。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聚焦主要矛盾。民营经济在我国整个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但是,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还不相匹配,民营企业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总体上不存在债务杠杆过高的历史包袱。当前引导资金顺利流入民营和小微企业是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的主渠道,是落实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六个稳”要求的重要抓手,是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民营和小微企业而言,当前及时获得贷款比贷款成本更为重要,应先着力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有效缓解融资贵。在积极落实前期出台的系列政策措施的同时,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坚持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切实搞活民营经济。搞活民营经济,让资金愿意流入各行业和企业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质效的前提。为此,一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减税让利,加快科技创新,从体制机制、市场、企业、产品等层面推动民营企业提升效率和活力。二是支持形成最终需求。在投资端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地。进一步推进消费升级提速,鼓励服务消费和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三是落实稳外贸系列举措,鼓励出口稳定外需。

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一是建议国有控股金融机构控股股东和主要股东支持以IPO、定向增发、配股和发行可转债等多种方式补充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二是支持发行优先股或永续债的方式补充银行其他一级资本;三是通过发行混合资本工具、二级资本债等补充银行二级资本;四是适当提高银行利润留存比例,扩大内源融资,夯实核心资本。多措并举确保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被削弱。

引入股权资金,逐步纠正实体经济股债失衡格局。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股权和债权资金失衡的问题,是实体经济高杠杆的重要原因。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过程中,要多渠道引入股权资金,解决现行金融体制下股本金来源不足和支持实体经济不够的问题,促进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一方面重启专项建设基金,尽快完善顶层设计,做实股权投资,通过市场化途径,制度化管理,实现基金常态化运作。通过金融市场募集资金,以资本金方式注入实体经济,将市场资金“堰塞湖”引流至真正需要资金的准公益和基础性项目,精准满足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大项目所需要的巨额资本金要求。另一方面,成立有针对性的专项母基金,将市场化运作和政府产业政策的指导相结合,并可调控实施效果,精准支持重点领域的产业快速发展。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民营企业融资风险收益比。如果贷款收益不足以覆盖风险,则银行既缺乏意愿、更没有能力为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必需的信贷支持。为此,需要落实习总书记在今年11月1日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真正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使民营企业先拿到亟需的资金以应对生产经营困难,让银行在“保本微利”基础上真正实现商业可持续。在开前门的同时堵住后门,禁止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减少融资附加费用。与此同时,逐步提高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民营小微企业融资的担保比例,控制担保费率水平,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民营小微企业风险收益比。

完善银行激励机制,优化尽职免责方案,提高服务民营企业意愿。落实8月22日和11月9日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建立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与小微信贷投放挂钩的激励机制,将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与内部考核、薪酬等挂钩,进一步完善银行绩效考核体系。一是在经济增速下行期,引导银行主要股东适当降低回报预期,既为及时确认和释放风险营造正向激励环境,也为降低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让利实体经济提供必要空间。二是降低对规模增长、发展速度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切实引导银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三是优化经济资本考核设定,将经济资本系数的设定与支持小微企业、“三农”、绿色信贷等结合,形成导向合理的差别化经济资本考核体系。四是完善对小微企业的考核并提升权重,坚持正向激励导向,借助绩效考核指挥棒,引导金融机构拓宽服务本地实体经济的广度,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并提升金融消费者保护水平。五是健全中长期激励机制。以延期支付现金、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企业年金等为工具,以预期风险与风险暴露的时间等因素合理确定激励绩效支付方式,降低绩效收入对短期规模和效益的敏感度,实现绩效收入与风险暴露的匹配。

细化尽职免责方案。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政策,完善尽职免责制度。一是对没有主观故意、严格履行必要程序、各种方法手段运用到位,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确实难以避免的风险,一律纳入尽职免责范围,缓解信贷人员惧贷、畏贷情绪。二是鼓励责任人员积极清收化解,在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前,给予一定宽限期进行清收,对清收效果较好的从轻、减轻直至免予处理。中国银行11月9日发布的《支持民营企业二十条》提出,为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将制定《中国银行普惠金融(小微企业)、涉农、扶贫授信业务责任认定尽职免责操作指引(2018年版)》,明确普惠金融(小微企业)、涉农、扶贫授信业务尽职免责的情形,以及从轻、减轻责任情形,为全辖各级机构做好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同时梳理授信服务全流程、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厘清各环节责任,打消全辖各级机构服务民营和中小企业的顾虑。

下沉服务重心,运用金融科技,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一是鼓励银行下沉网点和服务重心,通过走千家、访万户的跑街(村)模式了解草根客户的“硬数据”和“软信息”,拓展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降低对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门槛。二是加强提升数据采集、挖掘与分析能力,推进金融服务线上化、模型化、智能化。通过金融科技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实践数据多跑、客户少跑的“跑数”模式,服务更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风控更有效,在让更多长尾民营和小微客户享受到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金融服务效率提升的同时降门槛、降成本和降风险。

发挥“几家抬”的政策合力,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一是通过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多种方式,共同做好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工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二是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创新扶持方式,支持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三是继续鼓励民营企业提高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合法合规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高对经营资源的获取能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健康中国促进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备案:京ICP备19034875号-1,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7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