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等:共享经济,为美好生活注入新动力

2019-02-28 15:32:14 浏览:12338 来源:《光明日报》

不知不觉间,城市的道路上出现了小黄车、小蓝车,餐厅里、车站里、电影院里出现了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旅游出行有民宿短租,共享办公、共享服装、共享车位、共享健身仓……

共享经济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观念,为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创业创新等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怎么看待“万物共享”的概念?它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我们邀请了五位专家进行探讨。

1.经济新动力带来发展新气象

记者:共享经济本质特征是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和相关平台,促进资源更高效率的配置与利用,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您怎样看待共享经济的概念?它有哪些不一样的呈现形态?会带来哪些新的气象?

刘世锦:就共享经济的概念而言,大体上说,共享经济有一个平台,有一张网,在平台上聚集了大量的供方和需方,以前所未有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进行匹配交易,大幅度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它有几个特点,一是大多数交易采取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形态;二是供求双方相互对接、匹配、组合的可能性、灵活性比以往有了若干个数量级提升;三是消费者往往也是生产者,积极性、创造性空前增加。

目前共享经济概念不大清楚,恰恰说明了共享经济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能。从调研和接触到的资料看,共享经济发展有几个重要特征。一是发展迅速、涉及面宽;二是从模式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组织创新;三是共享经济正在形成新的增长动能。

肖钢:共享经济与诚信社会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资源拥有者、资源使用者和平台运营者互不相识即可完成交易、分享资源,其基本前提就是信任。相反,随着共享经济信用数据不断积累和运用,人们对共享平台以及共享资源或服务的接受度与信任度进一步催生共享经济与信用信息体系发展。

刘尚希:共享经济正在颠覆现有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现有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工业经济是以专业化、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为特征的经济组织方式,由此形成与此对应的社会结构和政府组织体系。

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换过程中,共享经济成为不同于工业的新型经济组织方式,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把原来时空隔离的供需连接起来,各种资源被数字化,实现生产价值和消费价值的共享。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其理论依据从固定界域的公共产品转变为共享行为中的公共风险。

丁元竹:共享经济最主要的社会意义是对“高增长、高消费”,尤其是一次性消费和“用一次就扔”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革命。这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经济业态,带来了人与人关系模式的改变,必将改变社会保障的体制机制,也预示着市场的监管方式将得到改变,基于雇佣方式的社会保障体系将进行相应创新。

张新红:在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产能共享正悄然兴起,出现了多种产能共享模式,对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开始体现。

调研发现,多种模式的产能共享平台开始涌现。从平台发起主体看有四种类型:一是互联网创业者发起组建的产能共享平台,二是行业主管机构牵头打造的产能共享平台,三是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打造的垂直性产能共享平台,四是制造企业依托优势资源搭建的众创型共享平台。

2.实践探索中稳步前进

记者:我国共享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创新创造活跃,为经济转型发展和扩大就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在一些领域引领了世界潮流。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共享经济也遇到成长的烦恼。您怎么看待共享经济目前遇到的挑战,以及长远的发展趋势?

刘世锦:共享经济带来以前未曾遇到的挑战。共享经济具有新旧动能转换的特性,总体来看明显提高了效率。更大挑战来自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企之间关联界面发生了重要变化。

共享经济平台上聚集了企业,平台本身也是企业,它向平台上的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平台企业所提供的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产品发生错位或冲突。共享经济中企业注册地与经营范围全国性甚至国际化之间的矛盾。

肖钢:调研中发现,诚信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信用体系覆盖面较低,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法规缺失。有关部门对共享经济平台征集数据的资格,统一发放执照,但对征集数据的内容、行为以及运用没有规范。    二是信用信息割裂。现在由民企运营的个人信用体系和网络支付系统,基本实现与共享经济平台的无缝对接,但政府部门公共数据开放不够。三是信用信息保护薄弱。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模式下,共享经济平台存在过度采集用户信息情况。

刘尚希:要解决当前制约共享经济发展的问题,应抓住以下几点:

一是把劳动关系与社保关系分开。建议尽快修法,以与共享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是对平台企业的市场准入、监管标准,宜粗不宜细。适当调整“发展与监管并重”的思路,鼓励创新,激励发展应放在第一位。监管应当以公共风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改变“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传统监管分工。

四是不用旧的规则来约束新事物,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规范”。应用“可控的无序”来衡量共享经济发展中的风险。

张新红:从发展趋势看,制造业将成为共享经济的“主战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领头企业开始布局产能共享,二是细分领域将出现“一业一平台”态势,三是资源配置方式变化引发产业组织创新,四是产能共享平台的智能化、生态化、国际化步伐加快。

3.以良法“善治”促健康发展

记者:解决共享经济发展“好不好”的问题,要提高共享经济治理水平,以良法“善治”促进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经济形态对政府的管理思路、理念、方式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刘世锦:共享经济发展很快,一些地方发展与监管的矛盾日益突出,但仓促出台全国性管制法规并非明智。鼓励地方政府先行先试,搞一些弹性较大的指导意见或试行办法,允许“自选动作”,经过一段时间总结比较提高,再形成全国性法规政策。

肖钢:要加快建设共享经济的诚信体系。一要抓紧制定有关法规,明确共享平台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规范其采集、运用各参与主体信用信息的行为,监督平台数据系统安全运营,明确共享平台信用信息报送或共享的原则、内容、方式和标准要求,将共享经济相关主体信用情况纳入政府征信系统,支持推动共享平台、第三方征信机构及政府部门信用平台对接。

二要适当开放政府部门的公共数据,对经过认证的共享平台可授予一定权限查询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以及犯罪记录信息系统,并由其承担相应责任。

三要建立共享经济的信用信息共享联盟,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实行诚信行为“红黑名单”制度,建立跨地域跨行业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四要开展共享经济信用大数据应用示范,支持共享经济平台利用大数据监测、用户双向评价、第三方认证、第三方信用评级,强化用户身份认证、信用评级、风险预警和信用管理能力。

五要遵循属地化管理原则,对共享经济平台的监管应以注册地为主,并建立注册地与非注册地相关管理部门之间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的联动机制,探索政府部门、企业用户和公众共同参与、协同治理新模式。

刘尚希:促进共享经济健康发展亟须转变政府监管理念。政府监管要从“裁判”转向“领队”。工业经济基础上的科层组织管理延伸到整个社会,形成了政府制定规则,市场遵守规则的公共管理格局。以平台型组织为标志的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大数据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提供了技术手段,但个人行为数据可能被滥用成为新的公共风险。

政府要有效监管市场,离不开市场提供的技术手段,也离不开市场主体的自律相配合,特别是平台型企业的自我监管。

政府应当转向“领队”角色,引领共治,实现人人参与,共建规则,人人遵守,人人共享。这种共治理念铸成的协同监管方式,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也是内在一致的。

丁元竹:随着参与共享经济的自由职业者不断增加,政府须制定统一的劳动条准,建立相应的补偿保险、健康福利、休假、探亲假、补偿金制度以及保护残疾人权益等政策。

张新红:产能共享的健康快速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营造好的环境。就产能共享发展方面,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产能共享相关的研究和宣传。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与做法,形成示范案例,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和创新发展共享经济尤其是产能共享的良好氛围。

二、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对产能共享多看一眼,对已经成形且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创新平台“见苗浇水”。同时,鼓励和引导各类风险基金更多支持产能共享平台发展。

三、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研究制定产能共享发展指导意见或行动计划,鼓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领头企业搭建产能共享平台,在资金、税收、科研奖励、金融信贷、服务创新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助力实现“业业有平台”。

刘世锦,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肖钢,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证监会主席

刘尚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丁元竹,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张新红,国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师、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光明日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健康中国促进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备案:京ICP备19034875号-1,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7168号